【2025年第54期】
全文詳細內容如下
湖南汝城:“楓橋經驗”浸潤鄉土 司法為民書寫新篇
1934年,湖南汝城縣沙洲村的“半條被子”故事溫暖人心;近百年后,這片紅色熱土上的汝城縣人民法院干警賡續紅色血脈,將“楓橋經驗”與司法為民深度融合。他們以腳步丈量山鄉,用法理化解紛爭,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滋養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沃土”。
巡回審判:國徽下的“流動溫情”
“法官來村里開庭,法理講得透,矛盾解得開!”2024年5月,大坪鎮某村當事人家門口,一起糾纏多年的宅基地糾紛在巡回法庭現場勘驗、釋法明理中成功和解。旁聽村民紛紛感慨:“國徽掛在哪里,法庭就開在哪里,這樣的審判我們信服!”
針對山區群眾訴訟不便、法治宣傳需求迫切的實際情況,汝城法院創新司法服務模式,主動將庭審現場移至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及工業園區等基層一線,并與屬地基層組織建立聯動機制,要求法院干警利用法律文書送達、巡回審判下鄉等機會,同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與普法宣傳活動。
沙洲法庭聯合文明瑤族鄉政府,就地調解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實現“矛盾不出村”;田莊法庭聯合司法所,以“拉家常”方式化解老年夫妻離婚糾紛,避免親情裂痕擴大。
2024年,該院共開展這樣的“巡回審判(調解)”236場,覆蓋全縣14個鄉鎮,發放普法資料1.5萬余份。法官們用“一條板凳、兩張木桌”搭建簡易法庭,將民法典中婚姻、借貸等條款轉化為鄉音俚語,讓法治之光照亮山鄉角落。
聯動共治:從“單兵作戰”到“多元聚力”
面對家事糾紛的“剪不斷理還亂”,汝城法院的答案是:凝聚多元力量,共繪解紛“同心圓”。
2025年1月,馬橋鎮某村一對夫妻因離婚激烈爭執,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成為焦點。沙洲法庭聯合鎮干部、村委會多次上門,從“孩子成長需要完整家庭”切入,最終促成破鏡重圓。村民感嘆:“沒有各方合力,這家就散了!”類似場景對汝城法院干警來說已是工作常態。
針對農民工欠薪、土地流轉等群體性糾紛,法院與鄉鎮建立“預防預警、聯調聯處”機制,2024年提前化解矛盾43起;涉企糾紛中,大坪法庭引入商會、行業專家參與調解,五輪磋商化解290萬元工程款糾紛,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三年來,該院構建“法庭+鄉鎮+社會組織”立體解紛網絡,全院調解撤訴率保持在41.57%以上,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科技賦能:智慧司法跑出“為民加速度”
“手機一點,糾紛立調!”2025年3月,大坪法庭通過工業園區巡回審判點遠程視頻系統,2小時成功調解一起涉企借貸糾紛。原告在廣東、被告在長沙,法官“云端”主持協商,促成“分期還款”協議。
在汝城法院,科技正成為司法為民的“新引擎”:跨省糾紛化解上,熱水法庭通過遠程視頻系統連接粵湘兩地當事人,實現“千里糾紛一線解”;“云上法庭”系統年均處理跨域糾紛50余起,群眾訴訟成本降低35%,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縮短至51.58天。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傳遞溫情的橋梁。”一名法官如是說。
枝葉關情:“小案”精辦守護大民生
“18年的賬,法官3個月就理清了!”2025年3月,熱水法庭調解一起陳年合伙糾紛時,法官翻遍泛黃賬本、走訪十余名證人,經過多次耐心調解,最終讓反目老友握手言和。當事人胡某當場付清1.2萬元欠款,感慨道:“壓在心里多年的石頭,終于落地了。”
在汝城法院,“小案不小辦”是干警們的行動準則:沙洲法庭對涉案標的1萬余元的交通事故案件,科學認定維修費用作為判決依據,雙方服判并主動履行;熱水法庭法官跋涉數十里山路,走進癱瘓當事人袁某家中調解離婚案件,傳遞司法溫度。
2024年,該院收到群眾感謝信36封、錦旗19面,其中一面寫道:“傾力調解化紛爭,和諧共贏促發展”,成為司法為民的生動注腳。
如今,汝城的青山綠水間,總能看到身背國徽、手持案卷的汝城法院干警穿梭于村舍阡陌。他們以“如我在訴”的情懷,將“楓橋經驗”化作基層治理的實踐密碼,繪就“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和諧畫卷。汝城法院的探索,不僅是機制創新,更是一場司法為民理念的深刻變革。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法治與溫情的交響曲正愈發嘹亮。
來源:中國法院網
編輯:譚娟
01.
02.
03.
04.
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