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人類社會的漫漫征程中,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浪潮洶涌澎湃,深刻改變著鄉村這一古老的生產生活形態。從全球范圍來看,鄉村的物質基礎功能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式微,而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卻愈發凸顯。城市與鄉村,并非彼此對立的兩極,也不是城市對鄉村的單向虹吸,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的多元家園。吳志強院士著眼未來的城鄉之變,作出若干展望和猜想。
當我們將視野投向30年、50年甚至更為遙遠的未來,全球范圍內的城鄉融合共生會呈現怎樣的面貌?不妨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探索未來城鄉融合共生的奇妙景象。
本文字數:3273字
閱讀時間:10分鐘
作者 | 吳志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基礎設施
打破隔閡,構建無縫數智網絡
在未來,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將邁向深度融合,徹底打破物理隔閡,恰似一張緊密大網,把城市與鄉村緊緊相連。
高速、便捷且環保的交通網絡,如同人體血脈般貫穿城鄉。超級高鐵憑借風馳電掣的速度,能將城市中心與偏遠鄉村的通勤時間大幅縮短至數十分鐘。它運用先進的磁懸浮技術和清潔能源驅動,既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又為人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清晨從城市家中出發,乘坐超級高鐵,轉瞬就能抵達鄉村田園,享受寧靜的自然風光,未來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低空飛行交通也將成為未來城鄉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型電動飛行器好似“空中出租車”,在智能交通系統引導下,穿梭于城市高樓與鄉村田野間,人們通過手機應用就能輕松預約。這些飛行器噪音極低,采用分布式電力推進系統,安全性極高,將為城鄉居民提供全新、高效的出行方式。
未來城鄉將被超高速、全覆蓋的量子通信網絡所覆蓋。無論身處繁華都市的核心商業區,還是偏遠鄉村,都能享受毫秒級延遲、無限帶寬的通信服務。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性,讓金融交易、遠程醫療、工業控制等對信息安全要求極高的應用在城鄉間順暢開展。鄉村里的農民可通過高清視頻會議與全球頂尖的農業專家實時交流,獲取精準種植養殖指導;城市醫生能借助量子通信網絡,為鄉村患者遠程手術,實現醫療資源的跨區域高效配置。在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城鄉信息鴻溝將被徹底消除。
能源供應方面,分布式能源系統將在城鄉融合中發揮關鍵作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高樓屋頂、鄉村田野峽谷被廣泛收集利用。智能電網如同巨大的“能量樞紐”,智能調配城鄉各地電能。在鄉村,太陽能電池板與農作物共存,既生產清潔能源,又為農作物遮陽;在城市,建筑外墻的太陽能薄膜與風力發電裝置協同工作,為城市持續供電。這種能源系統不僅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還能增強城鄉能源供應韌性,減少對傳統集中式能源的依賴,能源將從制約因素轉變為推動城鄉融合的重要動力。
產業融合
跨界創新,重塑經濟發展格局
在未來,城鄉在產業領域將展現高度的跨界創新與協同發展,傳統產業邊界被打破,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傳統農業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種植與養殖,而是與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鄉村,傳感器、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各環節。無人機憑借圖像識別技術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精準檢測病蟲害并及時防治;傳感器實時采集土壤數據,智能灌溉與施肥系統據此自動調整,實現精準農業。農民在家中通過手機就能掌控農田,智能化種植將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農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也將創造豐富多樣的新業態。生態農場、民俗村落、鄉村藝術工坊等旅游項目不斷涌現。游客可以參與播種、采摘等農事活動,品嘗農家美食,感受鄉村的質樸寧靜;還能參觀鄉村博物館,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傳統農耕技藝,購買特色手工藝品。未來,鄉村將成為城市人向往的旅游勝地,促進城鄉間人員的流動和文化交流融合。
在城市,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將與鄉村資源優勢相結合,形成全新產業模式??萍计髽I利用鄉村生物多樣性資源開展生物醫藥研發;文化創意公司將鄉村傳統故事、民俗文化進行數字化改編,開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城市電商平臺為鄉村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搭建銷售渠道,實現城鄉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推動經濟互利共贏。
制造業在城鄉融合中將實現轉型升級。智能工廠不再局限于城市工業園區,開始在鄉村布局分布式制造基地。借助3D打印、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鄉村制造基地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生產定制化產品。城市研發中心負責設計創新,鄉村制造基地專注生產。未來,制造業將更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城鄉產業分工更加合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文化生活
傳承創新,共筑多元精神家園
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深度交融,在未來,城鄉融合共生在文化與生活領域將綻放獨特光彩。
鄉村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根基,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不再局限于本土,借助網絡直播等現代技術,吸引全球觀眾。民間藝術也將與現代設計結合,實現產業化,并通過電商暢銷全球。鄉村成為藝術家的靈感源泉,催生眾多反映鄉村生活與自然之美的佳作,為全球文化注入活力。
城市文化藝術活動也將融入鄉村元素。博物館、美術館舉辦鄉村文化主題展覽,展現鄉村歷史、民俗與藝術;劇院上演以鄉村故事為藍本的音樂劇、話劇,讓城市居民深入了解鄉村文化內涵。城市社區引入鄉村鄰里互助模式,居民在社區花園共同勞作、分享成果,營造溫馨和諧氛圍,使鄉村文化為城市生活增添獨特色彩。
城鄉教育資源將實現均衡共享。在線教育平臺整合全球頂尖資源,無論城市學生還是鄉村孩子,都能通過網絡獲取優質課程。城鄉學校間交流頻繁,城市學生體驗農耕生活,鄉村學生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拓寬彼此視野。這種互動交流將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和多元文化素養的人才。
生活方式上,城鄉居民更加注重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城市健身場所與鄉村自然運動資源結合,人們既能享受城市現代化設施,又能在鄉村親近自然、進行有氧運動。飲食上,城鄉居民更傾向于有機、健康的農產品,城市超市設立鄉村農產品專區,鄉村農家樂提供營養均衡的農家美食,追求高品質、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成為主流。
生態文明
城鄉合一,共負環境責任、同享健康生態
推動生態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城鄉融合共進乃是核心路徑,城市與鄉村必須共同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一同享受健康生態帶來的福祉。
城市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一方面,城市要大力推進產業的綠色轉型,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與循環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持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污水、垃圾處理系統,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與公共交通,以最大程度減少城市運行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城市要充分發揮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各類環保行動,進而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鄉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加強鄉村生態保護,嚴格守住耕地紅線,切實保護森林、河流、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推進農業的綠色發展,大力推廣生態種植、養殖模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此外,充分利用農村自身生態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美美與共
正視差異,因地制宜優化配置
在全球發展浪潮中,城鄉融合共生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方向。受不同歷史、文化、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影響,城鄉融合目前在各不同國家和地區呈現出顯著差異,未來很長時間內也將有所延續。但各國正致力于打破城鄉界限,實現資源共享與產業協同。這其中,科技發揮著核心作用,通過構建起智能、高效、綠色的發展模式,將為城鄉融合注入強大動力。
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鄉村人口少,城鄉融合側重于提升鄉村生活品質,發展高端鄉村旅游、休閑養老產業。亞洲、非洲等地區發展中國家,鄉村人口眾多,城鄉融合聚焦于解決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大量勞動力。同時,加大對鄉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投入,縮小城鄉差距,注重社會公平與民生改善,推動城鄉共同發展。
文化在城鄉融合中彰顯獨特魅力。比如,日本在城鄉建設中注重保護傳統文化,鄉村的神社、寺廟與現代建筑和諧共生。印度的城鄉融合則充滿宗教色彩,宗教節日和儀式豐富了城鄉居民生活。
地理環境也影響著城鄉融合的路徑。沿海地區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旅游、漁業等產業;山區則依托自然優勢,側重生態旅游和特色農產品種植……各地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發展,讓人類社會成為豐富多彩的大花園,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本文來源:《環球》雜志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國際動態 |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監事長吳志強擔任CAETS委員會領導職務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吳志強:理水治城——城市水智能規劃 | 第四屆水網地區城鄉發展與規劃國際會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規劃年會】吳志強:“文明空間”——從成都健康家園治理開始的思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