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英國王室,要先說說英國是怎么來的。
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歐洲大陸上的一幫人坐船來到島上定居下來,成為這里最初的居民。幾百年后, 在歐洲大陸的一幫叫克爾特的人也來湊熱鬧,紛紛在島上建設新家園。
這些人里面其中一支又叫不列吞人,后來他們腳底下的這個大島就稱為不列顛島。
但好景不長,這時候羅馬帝國走了狗屎運雄起了,大殺四方征服了多半個歐洲。
不列顛島也沒有幸免,特別是克爾特人武器很落后,和羅馬帝國的正規軍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幫原始人,但憑借驍勇善戰和復雜的地形 ,始終沒被羅馬人拿下。
后來羅馬軍隊取得了一場大勝利,成功消滅了克爾特人的“主力部隊”,但羅馬的指揮官決定不吃這個難咽的骨頭,把他們攆到島北部的山溝溝里,并在雙方邊界上修了一條長城----哈德良長城,北方的那部分就是后來的蘇格蘭。
不列顛島南部則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直到400多年后羅馬軍隊才撤走。
羅馬人走后騰出一個地盤,又一幫人要上島了。
來自歐洲大陸北部的日耳曼部落,里面有一個分支名字叫———盎格魯-撒克遜人。
他們上島征服了大部分的不列顛,然后盎格魯人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就是后來的英格蘭。
但這時候的英格蘭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小部落在混戰,就像中國的戰國時期。
我們有戰國七雄,盎撒人也建立了七雄,在英格蘭形成七個獨立的王國。
其中一個叫威塞克斯的王國逐漸強大起來,其他部落誰不服就約出來單練。終于在829年,國王埃格伯特成為英格蘭的共主。
但別高興的太早,就在這時另一波更厲害的人出現了,就是來自丹麥、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維京人。
“維京”的意思是侵略峽灣鄰近國家的人,有些史學家也把“維京”稱作“海盜”,所以這幫人還有另一個名字:“北歐海盜”!
這些早期的丹麥哥們個個人狠話少,不服就干,一次次很貼心地來打劫。
英格蘭人也不甘于被欺負,開始反抗,其中那個共主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他就多次打敗了丹麥的入侵。
他業余組織編撰了《阿爾弗烈德法典》、《盎格魯一撒克遜編年史》等。另外,他還在南部建造了一個大城市——倫敦。
因為貢獻太大,后來被尊為“大帝”。
印象里被稱為大帝的人是不是都不簡單?
在他榮耀光環的影響下,威塞克斯王朝的徒子徒孫一下子傳了15代。
但到埃德蒙二世時,已經沒法抵擋丹麥人了,只好同意和丹麥王克努特共同統治英格蘭。1016 年埃德蒙二世死后,丹麥王直接吞并了整個英格蘭。
換句話說,丹麥在歷史上曾經統治過后來牛逼的大英帝國。
不過在1042年,前面說的英格蘭威塞克斯王室一個后代叫愛德華,這哥們以母系血統占了個便宜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用這種方式英格蘭人再次“奪回”王位。
在1066年,愛德華臨死前還希望把王位傳給哈德羅二世。但就在這時,來自法國諾曼公國的威賺一世渡海征服了英格蘭,建立了諾曼王朝。
諾曼人又是誰?
先糾正下,諾曼人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法蘭克王國),真實身份也是咱們的老熟人,就是前面維京人的后代。
諾曼人又稱為維京人,所以說還是丹麥人來統治英格蘭。
他們從北方跑到法國北部,建立諾曼底公國,還派軍遠征意大利半島和大不列顛島。西征英格蘭的那部分就是前面說的諾曼底王朝,另外一部分跑到意大利南部建國,就是后來的西西里王國。
所以現在的英國、法國、意大利人都有日耳曼維京人的血統。
扯遠了,回來繼續。
接下來有了麻煩,因為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沒有兒子,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了王位,就像中國歷史上外戚奪權。
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加上她的兒子亨利二世很不甘心,娘倆一鼓作氣打敗了表舅斯蒂芬,逼迫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
于是在1154年,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
金雀花王朝(又叫安茹王朝),出了很多厲害的國王。其中這個亨利二世就有很高的法學造詣,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改革。
他的兒子理查一世繼位后,還親自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跑到中東打敗了大名鼎鼎的埃及薩拉丁,影響值立刻飆升,被尊稱為“獅心王”。
繼續講。
理查一世后是弟弟“無地王”約翰繼位,這時被法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失去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
當然他的“作為”不光這些,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了“自由大憲章”,這在世界憲政發展史上非常重要,感興趣的自己搜搜,不展開了。
“無地王"兒子亨利三世在位后,和他老子一樣 ,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開設了立法機構議會。
接著亨利三世兒子愛德華一世繼位,他的一個豐功偉績就是吞并了威爾士,并遠征打蘇格蘭,這為英國以后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和鋪墊。
接下來到了愛德華一世的孫子愛德華三世, 這哥們雄心勃勃,惦記上了歐洲大陸,對人家法國提出王位要求。
這下惹得法國人不高興了,兩國開始干仗,沒想到一下子打了100多年,歷史上叫:英法百年戰爭。
但人家法國騎士軍團是自己軍隊的數倍,屢戰屢敗,到了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時,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給廢了,金雀花王朝結束,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
插一句,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的兒子,總之還是那句話,肥水不流外人田。
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時,重新開始英法百年戰爭,暴揍大半個法國,法王只好承認他為繼承人。
可惜這哥們命不濟沒善終,半路得了病死在了法國戰場上。他不到一周歲的兒子亨利六世繼位,這個小娃娃成了英、法兩國的國王。
不過這時候法國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女人,圣女貞德,在這個十幾歲女孩的帶領下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
不僅如此,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
1455年, 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了,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
亨利六世最終被廢,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
但玫瑰戰爭還沒完。
1485 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殺回英國,干掉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又奪回王位建立了都鐸王朝,這戲劇性比小說還精彩。
后來亨利七世的兒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 和羅馬教皇鬧翻了,亨利八世一賭氣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建立新教,自己也成為“國教的領袖”。
但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因為她終生未婚沒有孩子,都鐸王朝就這樣結束了。
那誰繼位呢?
她的表侄孫(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也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
這樣英格蘭、蘇格蘭在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個國王統治,斯圖亞特王朝開始了。
詹姆士一世后是他的兒子繼位,他兒子在中國特別出名,凡是上過學的人幾乎都認識,就是在英國 1640—1648 年革命中被推翻送上了斷頭臺的查理一世。
很榮幸地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名被處決的英國君主。
但12年后,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于又成功復辟了斯圖亞特王朝,就是這么奇妙。
好景不長,等他弟詹姆士二世繼位后,不顧英國大多數人皈依新教的國情,想再次恢復天主教,結果眾叛親離。
包括他的親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荷蘭執政的威廉三世),這兩口子攻入英國,推翻了老爺子詹姆士二世,自己繼位。
不過他們接受了議會的《權利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賦稅等。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光榮 革命”,光榮革命最大的成果就是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一直到現在。
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位之后,宣布了一件事,就是把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成為一個國家。
這個安妮也沒有孩子,斯圖亞特王朝就這樣終結了。
1714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也是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英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時期最大的亮點就是,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跟開了掛一樣。
到了第六任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時,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已經達到了3300多平方公里,號稱“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達到全盛,成為世界一哥。
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在不斷萎縮,到了20世紀,王室幾乎成了國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圖章",看似權力很大,其實象征意義了。
之后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婚,兒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還是繼續以父姓稱科堡王朝。
等愛德華七世的兒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正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英國和德國開戰,不愿意再使用敵對國的姓氏,于是王室改為以行宮溫莎堡為姓,英國變成了“溫莎王朝”。
敲一下黑板,這個溫莎王朝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中第四任國王就是在1926年出生、1952年繼位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這位親身經歷大英帝國由盛到衰的女王剛剛去世,現在她的兒子查理斯繼位,以查理三世作為君主頭銜成為溫莎王朝第五任國王。
但之前兩位叫查理的英國君主,其中一個就是被送上斷頭臺的那位,取這個血腥的名字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最后要說的是,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王室血統一直沒有中斷過。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作為君主立憲特殊地位的英國王室,是維系英聯邦、甚至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紐帶。
但在影響力巨大的伊麗莎白二世這塊“定海神針”去后,英國王室將何去何從?
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