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a communist
蕓婉筆談
一個正努力成為不盲從西方社會科學、有獨立思想、勇于批評中國文化精英依附性的普通中國學生...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摘要:
回溯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財政困難,福建省在中央財政支持有限的背景下,自發的探索城市發展路徑。彼時福州以"土地批租"模式撬動城市建設杠桿,在這段特殊發展歷程中,三坊七巷文化遺產的命運也隨之沉浮。
1993年,港資企業閩長置業以開發名義取得這片歷史街區的土地使用權。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朱紫坊、光祿坊兩處坊巷與楊橋巷、吉庇巷相繼消逝于現代化浪潮,200余座古建筑在開發進程中或遭拆除或漸傾頹。鋼筋混凝土叢林不斷蠶食著這片承載千年文脈的土地,殘存的坊巷建筑群在風雨飄搖中訴說著滄桑。
作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三街七巷至今仍然保留著自唐宋以來魚骨架形坊巷格局,擁有268處明清時期的建筑,14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5個掛牌保護點。它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名副其實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還是中國近代以來一批叱咤風云的民族精英的聚居地,林則徐、陳寶琛、沈寶楨、嚴復、林旭、林覺民、冰心、鄧拓等人都在此居住生活過。
轉機出現在世紀之交,福州市政府以三倍市價啟動文物搶救性回購。這場文化保衛戰中,政府斥資1.8億元從港資企業收回核心區18公頃土地。值得玩味的是,當時地塊持有方長江實業背后的掌舵者,正是以商界謀略著稱的李嘉誠。這場看似商業博弈的拉鋸戰,最終成就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經典案例。
如今漫步修復后的林則徐紀念館,從最初局促的3000平方米展陳空間,拓展到如今氣勢恢宏的15000平方米文化園區。工匠們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制"的修繕技法,讓民族英雄的精神殿堂在當代煥發新生。那些曾面臨拆除命運的馬鞍墻、雀替、斗拱,如今在數字測繪與傳統工藝的融合中重獲生機,化身講述禁煙壯舉與禁毒教育的立體教科書,此地也成為了福建省著名研學基地。
從林覺民故居活化利用的"修舊如舊",到水榭戲臺非遺展演的活態傳承,三坊七巷保護工程開創的"整體性保護、微循環更新、社區化營造"模式,已然升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注腳。當我們在宮巷11號嚴復故居觸摸"物競天擇"的思想余溫,在黃巷小黃樓感受唐代士族的詩意棲居,歷史照進現實的啟示愈發清晰:真正的現代化從不是與傳統割裂的斷代革命,而是讓文化基因在當代語境中持續生長的文明進階。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力排眾議要贖買三坊七巷的一把手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把當初這種思想揉入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里。如今,在全國各地均開展了修復古建保護老街的活動。
我覺得,一個人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個人行為變成國家行為,最后再變成歷史行為。
(向上滑動啟閱)
致同志們:
現今世界的斗爭中,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叢林中站穩腳跟不但取決于它是否有足夠的實力,還取決于它的聲音是否響亮。今時不同往昔,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能只身體力行做好維持世界和平的衛道士,還要增加在國際上的音量,把中國聲音傳遞出去,讓“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的言論不攻自破,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深入人心。
簡而言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然而,完成話語體系的構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因為在人們的心中早已種下思想鋼印。
實際上,西方理論和話語的詮釋能力早已經不能解釋今天中國為什么能和平崛起。而中國以這樣的人口基數、這樣的發展速度,放眼人類歷史也是前所未聞的。今天我們再回首過去的崢嶸歲月,細細想來如果當初我們按照西方的話語完成現代化,后果將不堪設想,極有可能步蘇聯的后塵,哪還有機會在今天談民族復興呢?
對此,我想說:
經濟學是經濟制度的保障!
政治學是政治制度的保障!
社會學是社會制度的保障!
歷史學是國家立身的保障!
令人憤慨的是,有相當一批中國的學者卻仍在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奉為圭臬,并在公眾輿論中大放厥詞,辱沒了其專家頭銜的名節。這批臭公知言必稱希臘羅馬,對國外頂禮膜拜,對國內趾高氣揚,似乎沒有了希臘羅馬他們就不會說話了一般。如果中國人只會在西方話語的語境下理解中國,就無法真正讀懂中國,更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更不要說與西方話語交鋒了。
今天的中國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撐站在世界舞臺上的底氣,為什么不能用中國人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待世界?難道西方說什么我們就認為什么嗎?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注定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有所依附。正是這份獨立自主的信念支撐著我堅持閱讀、堅持寫作、堅持去西方化地看待、理解和評述世界。
我只想做一個不盲從西方社會科學、有獨立思想、勇于批評中國文化精英依附性的中國學生,即使這看起來我像與“主流”格格不入的瘋子。可我這個瘋子就是要告訴所有人,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以工業化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帶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底蘊并汲取了包括西方在內其他文明之長重回世界中心的。西方狹隘的“殖民視角”是解釋不了中國,更解釋不了其他國家的歷史征程。
因此,「蕓婉筆談」嘗試為中華民族提供一個重新認識傳統文化與歷史問題的契機,促進大家對中華文明問題的新思考和討論,使人們從西方科學的禁錮之下解放出來。
“不斷挑戰西方世界觀,解構西方話語霸權”是一項跨越時代的艱巨任務,而且最大的障礙不再蕭墻之外,而存在于中國思想界存在的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在于深受西方影響滲透的教育體系,在于仍然熱衷于玩西方設計出來的思想馴化游戲的社會科學各學科,在于文化、傳媒、出版和文藝等領域里不少人頭腦里鐫刻的西方思想鋼印。
殷切希望能遇到更多同志,尤其是和我差不多年紀的青年學生能夠跳出西方話語陷阱,提出具有中國特色和兼顧世界人民的社會科學理論。
——蘇蕓婉
郵箱請看菜單欄
親愛的同志,由于公眾號改版,現在會減少推薦。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不想錯過我的文章, 請給【蕓婉筆談】設個“星標”吧!
01
02
03
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