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五蓮縣卻坡水庫波光粼粼,生態優美。晨霧未散時,距離水庫不遠處的山東萬禾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已經熱鬧起來。鋼結構養殖大棚內,分布在20多個方形養殖池里的虹鱒魚自在游弋。養殖基地負責人張永恒和兩名工人穿上防水褲,拿起漁網,推著小推車走進養殖大棚準備收魚。張永恒和工人們穿梭在各個養殖池,動作嫻熟,漁網迅速插入水中,再猛地一提,通體銀亮、肥碩的虹鱒魚便在網中奮力翻騰,濺起串串晶瑩水花。
“去年這時候,魚卵才小米粒大,現在都長到四五斤了!”張永恒告訴記者,虹鱒魚素有“淡水三文魚”之稱,屬于冷水魚,生長較緩慢,對水質、水溫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五蓮縣山清水秀,多年的生態保護建設讓這里的植被繁密、水質優良。大大小小的水庫如同一塊塊碧玉,鑲嵌在五蓮縣各地。“當初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最后決定在五蓮建養殖基地,最看重的就是這里優質的水源,搭配周邊清新無污染的空氣,簡直就是虹鱒魚的理想家園,為我們養好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張永恒說。
張永恒之前在云南從事虹鱒魚養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來到五蓮后,又經過兩年的摸索,他逐漸總結出一套更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虹鱒魚自主孵化、規模化養殖技術。目前,養殖基地一期已建成水產養殖三文魚大棚2個,年產能50多噸,預計銷售額200多萬元。
說話間,水產商丁德麟的貨車已駛入基地。他跳下車,走進活魚加工區,拎起一條剛剛去除內臟的虹鱒魚仔細端詳:“這魚眼睛透亮、腮色鮮紅,市場上搶手得很,一車魚一天就賣完。”
“淡水虹鱒魚的價格比進口三文魚便宜不少,但在肉質色澤和食用口感上相差不大,很受消費者歡迎,有些周邊村或者城區的居民還會直接到基地來購買。”張永恒說。如今,這些曾經只出現在高檔日料店、西餐廳的“貴族”魚,已化作尋常人家餐桌上的美味。
一邊銷售旺,另一邊建設忙。目前,養殖基地的二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建成后,將新增養殖面積約6000平方米,總年產值將超過800萬元。
近年來,五蓮縣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總體目標,大力發展科技漁業、生態漁業,提高水產品質量,推進全縣漁業健康快速發展。“我們立足本地漁業特點,致力引進市場競爭力強的、養殖效益高的水產新品種,開展水產新品種、新技術養殖試驗、示范。同時,我們也將持續組織漁業科技培訓班,開展水產巡回問診、科技下鄉、科普宣傳等活動,提升養殖戶技術水平,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五蓮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厲波說。
(大眾新聞記者 吳寶書 栗晟皓 通訊員 范為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