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陽光灑在教師案頭的備課筆記上,朗朗晨讀聲與窗外鳥鳴交響。在南京城東南,一座現代建筑與人文氣息交融的校園正悄然書寫著新的教育詩篇。
用“開放辦學”的理念打破圍墻,造“自由成長”的氛圍點亮青春,金陵中學溧水分校創辦于2017年,以百年金中“誠、真、勤、仁”的基因鑄魂,以“天生溧水,自然無想”的地域文化培根,將南京城“博愛博雅”的精神血脈注入教育肌理。這所年輕的學校以“本真教育”為筆,精心雕琢每一堂課,繪就多彩育人長卷。
文脈如根,滋養學生自由成長
漫步金中溧水分校,隨處可見文化標語、書畫作品,優美的環境悅人心目,先進的設備增添現代化、科技化之感,仿佛穿行于千年文脈的活態長廊。
“學校擁有充滿現代氣息的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電腦機房、體育館、音樂美術教室及社團活動室、多媒體教室等,滿足多樣化的課型需要,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有效保障。”金陵中學溧水分校黨總支書記王敬懷說。
教育生態墻上,“開放辦學”與“自由成長”正抽枝散葉。在王敬懷看來,“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校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學生們在活動中得到情操的陶冶、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
4月3日上午,金中溧水分校圖書館四樓機器人教室搖身一變為科技競技場,MakeX數智先鋒校園機器人競賽在此拉開帷幕。經過前期報名篩選,初一年級7支隊伍14名選手摩拳擦掌,在編程與操作的雙重考驗中,展開智慧與協作的對決。
從陶笛流淌的千年韻律到啦啦操躍動的青春節拍,從籃球場碰撞的熱血到信息學賽場的思維風暴,金中溧水分校的教育沃土上,科技創新的鋒芒與人文藝術的柔光輝映,社團活動的蓬勃生氣與課堂內外的思維激蕩。
教育的豐碩果實,從來不只結在同一根枝頭。據王敬懷介紹,學校陶笛社團曾獲南京市小器樂比賽一等獎,啦啦操社團曾獲南京市創意啦啦操比賽一等獎,籃球社團曾獲溧水區校園籃球“3對3”聯賽第一名,排球社團曾獲南京市校園排球女子組一等獎,初二(5)班李文軒曾獲江蘇省CSP-J/S信息學競賽一等獎,校本課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微辯論·趣話邏輯》曾獲南京市精品校本課程評比一等獎。
向內深耕區域沃土,向上鏈接集團智慧,向外擁抱世界文明,在“開放辦學”的藍圖上繡出三重同心圓。2024年7月9日,溧水區舉行初中學校集團化辦學揭牌儀式,其中,晶橋中學、云鶴初級中學加入金陵中學溧水分校教育集團,增強交流互訪,共享教育資源。
“學校不僅與金陵河西、金陵匯文廣泛開展校際交流活動,還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申報‘中國—東盟千校攜手計劃’項目學校,與多所國際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王敬懷表示。2024年暑假,金中溧水分校27名師生赴新西蘭開展“沉浸式交換學習”修學旅行,同時,58名師生赴西安和延安修學。此外,該校的辦學實踐也已形成跨區域輻射效應,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青海省大通縣教育局、蕪湖市教育局等多地教育同仁與該校交流互訪。這種“國際視野+本土根基”的雙軌培養模式,正成為學校育人創新的顯著特色。
師生共舞,譜寫和諧教育詩篇
“鮑老師,這道題目我沒有聽懂,可以請您再講解一遍嗎?”教室門口的窗臺轉角處,學生們正排著隊等老師做課后解答。這個具象的窗臺,讓“本真教育”有了溫度與形狀。
在這個堅持“零有償家教”的校園里,所有教育都發生在陽光之下:數學組的“課間解憂鋪”永遠排著長隊;物理實驗室放學后還亮著的燈,是老師們在調試第二天要用的檢測裝置;而那扇永遠向學生敞開的辦公室門,成了最溫暖的知識天地。
王敬懷的辦公桌抽屜里,珍藏著多封未署名的感謝信。他回憶起曾幫助學生破解“厭學”困境并贈與他們書籍,希望學生自立自強的點滴小事。“如今,學校開展全員關愛導師制,特別對于有家庭矛盾、缺乏關愛的學生,學校采取家訪和電話溝通等多種舉措,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關注和關愛。”
以心育人,促精神成長。該校聯合陶老師工作室,成立“匯馨”心育工作室。常規心育課、團輔、個輔、心育社團、“525”心理健康周、心理辯論賽、心理繪畫、手語操等心育活動精彩紛呈,向學生們傳遞正能量。以體藝節、科技節、讀書節為活動主線,三個年級分別以“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讓能力成為一種品質”“讓理想照亮前程”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依托金中教育集團辦學優勢,該校成立“匯和”德育工作室,專家團隊的定期指導,使德育工作更具系統性、高瞻性。
這些靜默的陪伴,如春風化雨,成為高品質校園最詩意的注解。翻看溧水區各學校七年級綜合指標數據一覽表,金中溧水分校的初一900多名學生全員參與測試,所有指標都是最優級別的“藍色”。“這反映出學生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滿意,也是和諧校園的鮮活呈現。”王敬懷說。
每天2小時體育活動,課間時間延長至15分鐘……2025年新學期開學后,江蘇省“2·15專項行動”正式啟動。
每天上午9點35分和下午4點10分,金中溧水分校都會開展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千名學生身著統一的校服跑操,步伐整齊,口號響亮。下午5點50分,學生們排成兩隊,走出教室。在學校南門小廣場,他們立正、稍息、向右看齊,與領隊老師揮手告別,互道一聲“再見”。這是師生們每天共同參與的“最后一課”——散學儀式,短短幾分鐘,既是安全管理也是心理關懷,一日的學習在溫暖的告別中結束。
匠心育苗,深耕一方教育熱土
金中溧水分校始終踐行“做最本真的教育,辦高品質的初中”的教育追求,沒有冰冷的知識灌輸,有的是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本學期以來,各備課組以校內公開課為平臺,圍繞“本真課堂”建設和“六好課堂”的要求,積極開展同課異構,交流研討。
英語老師張洪麗將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融入語言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深入了解北京文化;歷史組開展“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融合實踐”為主題的校內研討活動,趙興康老師執教的《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公開課,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盛世長卷,帶領師生在駝鈴與帆影間探尋文明互鑒的密碼;語文老師許夢萍以《駱駝祥子》思辨閱讀為主題,就如何在閱讀課堂上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展開交流和研討……
翻開青年教師的備課本,會發現每一頁都像藝術品:左側是手繪圖與知識點關聯樹,右側貼著學生作業錯題。“我們的教師隊伍年輕肯干、認真敬業,學校獨創的‘六步備課法’——假期提前研讀書本、夯實底蘊,每周集體研討、碰撞火花,每日根據學情動態調整,課前還要進行模擬授課等,這些細致的備課流程與對校本作業的認真鉆研,真正實現了‘讓知識從課本里活起來’。”王敬懷說。
如今,金中溧水分校在校班級已達48個,共2408名學生,160多名教師,預計到2027年增至76個班級。面對增長的生源,學校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現有市優青4名、市學帶2名,區學帶11名、區優青8名,區級以上名特優教師25名等。
2024年1月16日和2025年1月20日,該校兩次召開校務委員會,金陵中學及河西分校,溧水區教育局和開發區各社區書記參加會議,為優秀學生頒發“金中獎學金”。在南京這片博愛之城的東南角上,金中溧水人正以文化為土,以匠心為犁,耕耘著不斷結出累累碩果的教育圖景。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