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劉可欣
開欄語
一個數萬年前的“遠古世界”,會是一幅怎樣的圖卷?如今,在以資陽濛溪河遺址為主體的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的考古發掘中,正用一系列國內乃至國際最早的遺跡遺存,包括豐富的石器及動植物遺存等,極為罕見地保存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遠古社會,呈現出近全景式的遠古人類生活場景。
近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四川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圍,與其他19項遺址一起,角逐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實,自2021年9月因“水”而現以來,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不斷給世人帶來驚喜,被國內外權威專家論證為“特殊、罕見、價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義”,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即日起,封面新聞推出“水落石出濛溪河”系列報道,解碼濛溪河考古。
距今數萬年的大量脆弱的有機質信息,為何能保留至今?在復雜的地層之下,考古人員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尋覓摸索中,找到遠古人類生活的細微痕跡?在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的發掘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的講述之中,用“難能可貴”來形容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再恰當不過。在濛溪河遺址埋藏條件得天獨厚之下,考古發掘團隊做到了難做之事,才將這幅數萬年前的遠古人類生活畫卷栩栩如生地呈現。
發掘區三維正射影像圖
因“水”而現
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保留下豐富遺存
時光倒回2021年9月,因洪水沖垮資陽市雁江區和樂至縣交界的五一水壩及附近河岸,沖刷出部分烏木、動物化石等遺物,資陽濛溪河遺址因此被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2023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24年開展第一次主動性發掘,并同步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發現極為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存,以及大量古環境與年代學等科學信息。
因“水”而現的資陽濛溪河遺址,也似乎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鄭喆軒解釋到,濛溪河遺址是在極為罕見的飽水環境下極為難得地保存了大量有機質材料與舊石器文化遺存。“我們一直強調遺址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在大概6萬多年前,一場大洪水掩埋了濛溪河遺址,很多傳統意義上不容易在考古中發現的、脆弱的有機質成分,例如動物遺存、植物遺存等,得以保留下來。”正因此,濛溪河遺址成為國際罕見的同時發現有豐富石器及動植物遺存的遺址。
濛溪河遺址出土的部分石制品
遺址特殊的埋藏環境在保留大量珍貴的有機質信息的同時,也導致遺址面臨隨時被水淹沒的困境和木質遺物保護的難題。“該遺址最主要的難點在于,文化遺存基本上都在濛溪河的一般水位以下。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鄭喆軒表示,近年來濛溪河流域進行了河道治理工程,不僅做了防護堤壩,并且對于脆弱木質遺物的保護,考古人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我們準備了一個特別大的、木質遺物沉降的設施,同時針對小型木質遺物做了工作室,分門別類地存放,定期換水,讓這些木質遺物能夠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里。”在鄭喆軒的講述中,能看到考古隊高度重視文物保護,盡全力構建了遺址系統性保護體系,科學有序地保障了工作的順利開展。
濛溪河遺址群的調查與發現
“難”能可貴
用細致的工作回報得天獨厚的“幸運”
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特殊的時間、特殊遺跡遺存……四川省資陽市濛溪河遺址群的“特殊、罕見”,可以從多維度來證明。得天獨厚的飽水環境,讓數萬年前的遺址得以保存下來,被鄭喆軒及其考古團隊發現。而如這般擁有國際國內多項罕見發現的遺址群,它的發現只能用“偶然”和“幸運”來一言蔽之嗎?其實不然,在鄭喆軒所描述的考古歷程中,會發現考古人員正用細致的考古工作來回報這份“幸運”。
據鄭喆軒介紹,考古隊近年來在濛溪河周邊做了深入的調查。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為中心的25公里范圍內新發現與遺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遺址點70余處,另外在直線距離100公里外的涪江流域發現文化面貌相近的遺址點30余處,構成了跨流域的、數量超過100處的硅質巖小石器遺址群。“我們發現,以硅化木為主要原料制作石器組合的人群,分布范圍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活躍程度也比預期的高很多。”
系統性用火
同時在考古發掘中,在進一步地梳理了發掘流程后,考古人員用比以往更加細致的工作方法,把以前覺得可能沒有價值的區域,重新審視后發現了特別復雜的內容。鄭喆軒舉例,在最近的考古發掘中,濛溪河遺址還發現了系統用火的證據,比如燒過的木炭、劍齒象牙。最新的發掘發現了火塘、燒過的黏土塊以及兩堆燒骨堆,其中存在燒過的大型動物頭顱骨骼碎片。
“用火有很多特點,比如其中燒過的碳化木頭會有絲絹狀的光澤。基于這一系列的判斷,我們取樣品自己做浮選,看里面還有沒有燒過的其他東西。綜合了很多跡象,才判斷出來這是火塘。”鄭喆軒回想起火塘的發現經過如此說道。
采訪中,鄭喆軒感慨,特殊的飽水環境讓遺址得以保存下來,這片土地上的“老祖先”們也足夠有能力,留下多項展現早期現代人行為特征的考古學證據。正是這種幸運與努力的雙重加成,才使得濛溪河遺址群的發現成為國際重大突破意義的新發現。
圖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