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中,任何牽涉到重大利益的交易,當場驗貨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甭管這筆交易是如何達成的,這都跟別人把錢交給你時會要你當面點一下數目是一個道理,為了就是一讓彼此心里踏實。
韓信因為一系列極其狗血的波折,終于被劉邦任命為漢軍的大將軍了。大將軍,其實就相當于三軍統帥,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階崗位。所以,劉邦是不可能不親自對韓信進行深入面試、驗貨的。
一般地,這種高級人才的鑒定往往都是以專家評審團的方式而進行的,但是說實話,當時的劉邦集團中在軍事方面有資格和水平對韓信進行面試的人并不多,所以對韓信進行終極面試的事情就交給了劉邦這個老板了。
實話實說,如果當時的韓信在劉邦那里面試不過關,他會死得很慘的。因為這種牽涉核心利益的被詐騙的感覺,幾乎是所有老板都承受不了的,劉邦一定會惱羞成怒地殺了韓信以泄心頭之恨的。
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關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之前軍事上不怎么給力的劉邦能不能客觀地面試出韓信的真實水平?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大家的偏見,其實劉邦跟他的著名后代劉備一樣,軍事統帥才能被低估了,他們雖然沒有達到頂級軍事家的水準,但其實領兵作戰的能力并不差。比如劉邦剛剛起事就能跟張良探討《太公兵法》這種深奧的專業名作,而且后面兵仙韓信也親口承認劉邦是有將十萬兵的能力的,同時代的名將英布后來造反的時候,也說自己有點吃不住的漢軍將領只有韓信、劉邦和彭越三人,整個漢初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爭全部都是劉邦獨自領兵作戰完成的。有如此表現的劉邦,軍事水準不會差到哪里去,只是沒法跟項羽、韓信這種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相比而已。
第二個問題就是之前從未有過任何帶兵作戰經驗的韓信能否通過劉邦的考驗?他會不會淪為趙括那樣的笑話?這個問題因為結果已經是眾所周知了,所以也不存在有啥可討論的。咱們真正需要關心的是韓信是憑借什么東西、以什么方式獲得劉邦的終極認可的?
關于韓信入職大將軍的首秀或者就叫入職匯報,在《史記》和《漢書》中都寫下了這么五個字:“韓信申軍法”。“申軍法”三個字其實就是韓信首秀的核心內容。
但是,韓信申的是什么軍法呢?他的軍事思想是什么呢?理論支撐是什么?體系架構又是什么呢?其實從上面秦朝和漢初的軍功設置對比圖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漢承秦制,韓信的軍事管理體系和思想就是源自秦朝(秦國)嘛!所以,借此大家也可以明白為什么蕭何能夠快速地識別韓信的才華呢?因為他們就是專業不同的同門師兄弟嘛!都是從大秦培訓學院學成歸來的嘛!
再多說一句,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定要多向蕭何和韓信學習這種拿來主義。其實我們仔細去想一想,真的有很多自創體系的大才嗎?其實大多數優秀人士都只是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實施拿來主義而已。比如為什么說天下文人都是賊?優秀的文化人能夠把先賢留下了的寶貴文化遺產理解透徹、吸收充分、運用得當,這就相當了不起了,別老是想著什么創新,創新精神和思想確實很重要,但是意義重大的創新卻不是一般人能夠實現的。總之,要明白“蕭規曹隨”的正確價值和意義。
劉邦因為已經答應了蕭何要任命為大將軍,所以立馬就設壇為韓信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拜將儀式。目的就是廣而告之加靜觀其變。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的那幫老兄弟肯定是會不服的,他們一定會對韓信提出各種質疑甚至刁難的,然后劉邦就可以順理成章要求對韓信進行驗貨了。你不是說你能耐特別大嗎?那么當前這個緊張局面你該如何破局呢?你總得有個具體的思路和方案吧?
果不其然,韓信登壇拜將之時,劉邦手下的將軍質疑、起哄的人一大片,然后劉邦便把韓信喊到辦公室談話了。你自己也看到了,不是我不相信你,而是廣大兄弟們不相信你,你得拿出點真本事來給我瞧瞧了。
韓信應該是早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地應對劉邦。開腔就是直擊劉邦的痛點,直接問劉邦,你是要跟項羽爭奪天下,那您自己覺得,若論兵將的英勇、強悍、精良,您比得上項羽嗎?
劉邦也算是客觀,如實地回答,說自己自然是不如項羽。
韓信接過這個話茬,說自己也認為劉邦不如項羽。
但是,你韓信不能光提出問題而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呀,所以韓信隨即話風一轉,便詳細對劉邦介紹起他對項羽的了解來:
第一、項羽個人能力相當突出,本人相當能打。但是也正是因為項羽本人太猛,導致他對手下部將的依賴性就沒那么強烈,所以很多項羽的戰將就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表現的機會。這樣一來就會導致項羽跟部下難以形成合力。所以,項羽之勇只能算匹夫之勇。這一點,韓信就差沒拿自己來舉例了。
但是,韓信這么說有沒有道理呢?還是那句老話,要一分為二地去看。統帥的過于優秀確實會壓縮下屬的發展空間,但是也不能如韓信這樣把統帥的過于優秀說成是致命缺點。只不過,韓信這么說劉邦還是很滿意的,因為劉邦確實在個人能力方面不如項羽,韓信這么說能讓他心理平衡不少。假如劉邦比項羽要優秀,韓信這么說就會拍馬屁拍到馬腿上去了。總之,大家要記住,很多歷史問題都是正說反說都有道理的,讀懂說話人為什么這么說才是關鍵。
第二、項羽這個人雖然對待下屬友愛慈善、言語溫和,甚至看到士兵生病都會難過得掉眼淚,有啥好吃好喝的也愿意給士兵分享。但就是舍不得給下屬封官,經常把官印放在手里摸來摸去,把官印摸得溜光的還舍不得送出去。這說明項羽這個人舍不得核心利益,是不能真正讓底下人誓死效忠的!
韓信這一番話其實是明顯在中傷項羽的。人家項羽對待下屬那么關愛,怎么就會舍不得給手下人封官呢?英布一個囚徒出身都被封王了,還要如何?還有鐘離眜、龍且、季布等很多部將直到項羽自刎于烏江之后還念念不忘他們的項王,怎么就沒有人愿意誓死效忠項羽呢?還有,西漢名臣鄭當時的父親鄭榮寧愿放棄大漢的榮華富貴也不愿按劉邦的指令改口稱項羽為項藉。忠于項羽的人其實很多!再說,你說人家項羽把官印摸得發亮還不愿意交給下屬,逗我們玩嗎?給你一個官印,你給我摸出油光發亮試試?其實這是韓信在發泄項羽沒有重用他的不滿。
第三、項羽這個人太霸道,沒什么原則。他依靠自己獨霸天下的武力使得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分封諸侯時以自己的情感和愛好為主導,導致天下諸侯會不服他的。
這個其實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分封諸侯這種事,甭管是誰來分封,都是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而且咱們之前也詳細分析過項羽的分封諸侯,其實總體上還算比較公平的。在韓信嘴里,這就變成啥也不是了。很明顯,韓信這是替在分封諸侯中受了委屈的劉邦出氣。
在對項羽進行自嗨式的批判之后,韓信必須要給點實質性的參考意見了,不然光靠打嘴炮攻擊項羽是不能述職過關的,所以韓信又緊接著給出以下幾點參考意見:
第一、項羽驅逐了義帝熊心,這是一個挺招黑的政治錯誤,天下群雄都可以以此來攻擊他。言下之意,這也是你反攻項羽的極好政治名義。
第二、項羽平時過于暴力,所以不太得民心(跟前面的待人溫和相矛盾哈),老百姓只會暫時屈服于他,而不會真正歸心于他。言下之意,這是你將來挖項羽墻角的很好突破點。
第三、項羽不會用人,但您知人善任;項羽舍不得大利,而您能和大家有福同享;項羽四處侵占,而您帶領勇士們往家鄉戰斗。言下之意,你要對自己保持必勝的信心。至于項羽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勁那不重要,你信了,那就是真的。
第四、現在替項羽戍守三秦之地的三秦王本是秦國降將,在秦人眼里就是奸賊,不得人心。項羽又在新安坑殺了秦卒二十余萬人,秦人對他恨之入骨。所以三秦王很難守住關中。而您在關中約法三章,三秦子弟對您的印象極好,都希望您能當關中王。再說,按照懷王之約的約定,這個關中王本就應該是您來當。你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關中,名正言順。言下之意,你要趁著項羽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趕緊從關中方向打出去。
所以,把韓信的述職報告總結一下,其實核心意思就是這么幾點:第一項羽是不得人心的而劉邦是得人心的,所以劉邦要自信起來;第二就是建議劉邦走“發動群眾,搞統一戰線”這一條路,單挑不行就群毆,反正得跟項羽干到底;第三就是明確當務之急是迅速還定三秦,這事不能拖,拖久了有利態勢就是慢慢衰減。
劉邦是什么人?混跡江湖多年的老麻雀外加自帶天賦精通人性管理的聰明人,很多事情一點就通嘛,經過韓信這番聽著舒服、想著靠譜的建議,立馬就思路清晰起來了。對呀,咱為什么老想著要跟項羽單挑呢?為什么老想著要跟項羽光明正大地對打呢?咱們搞群毆、玩陰的不行嗎?于是,內心之中大大地給韓信點了一個贊。
后來,劉邦又問了韓信一些戰術操作方案方面的問題,韓信又把早已爛熟于心的軍改方案跟劉邦一說。其實也沒啥特別神秘的東西,主要就是跟秦國軍功制一樣,用軍功去激發將士們的斗志和戰意。
這個時候,劉邦也終于明白了,韓信其實跟蕭何一樣,都是大秦學院的單傳弟子,只不過韓信的專業是治軍,蕭何的專業是治國,僅此不同而已。所以也就對韓信完全認可了,隨即下令韓信整軍備戰,令蕭何在后方負責糧草稅賦,準備盡快從關中打出去。
其實到此為止,韓信的述職過程和內容都介紹完了。但是,竊以為,我們作為一個讀史人,應該學會去舉一反三。比如我們在現實工作之中,應該如何去完成一場合格的述職呢?因為在我們的現實職場之中,只要是到了一定級別的崗位,是需要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述職的。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領導崗位就是那么好混的哦。
韓信這次述職其實叫事前述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任前審查。這一類的述職一般有以下三個核心要素是需要大家動心思去仔細考量的。
第一點、述職的核心目的一定要明確,老板讓你去述職其實潛意識是想要考察你能幫他解決什么樣的核心問題。所以,必須要直擊老板的關鍵痛點、抓住老板的核心訴求。這就是抓重點的能力,那些無關痛癢的問題能不談就不談,因為老板花費那么大的成本雇用了你,絕對不是讓你來跟他聊一些家長里短的。
換句話說,你得學會在老板的痛點上去體現自己的價值?比如韓信對劉邦這一番述職匯報就完成得很漂亮。劉邦當時的痛點是什么?是被項羽壓制得快要崩潰了,想反抗又打不過項羽。所以,韓信就開門見山地指出了劉邦內心的真實憂慮——你打得過項羽嗎?打不過你才需要我嘛!打得過你需要我來干嘛呢?
只有這種直擊痛點,才能讓老板瞬間對你感興趣。這玩意跟人在危難時刻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抓到啥都舍不得放手;也跟很多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只有把他真實病情的嚴重性說出來,病人才會特別依賴和相信醫生的治療方案。
另外,你能一眼找出老板的關鍵問題,也體現了你自己的能力。因為發現問題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能力。
第二點、要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給出可行性分析和具體的措施,你不能光指出老板的問題,但又沒有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案。你知道老板有病,但隨即又告訴老板這病治不了,是絕癥,那有個毛用,不是給老板添堵嗎?
看看韓信,先在戰略上藐視對手項羽,反正不管真假,張口就來。項羽他就是一只紙老虎,毛病多得去了,很不是東西,遲早會眾叛親離,咱不要怕他,敢跟他打,咱們就必贏。這是在給老板打氣,跟醫生給病人動手術之前會對病人進行心理輔導一個意思。
等老板的信心和興趣都建立起來了,一二三四,各種具體的措施跟著上,容不得老板不認為你說得有道理。為啥呢?因為你說得有理有據呀!市場分析中有敵我優劣勢,戰術預設有明確的揚長避短、統一戰線、精準破局……一聽就靠譜嘛!
就像韓信跟劉邦所說的那樣,你打項羽就是降維打擊,想輸都難。就是你不打項羽,按項羽那尿性,他也會自絕于人民、自敗于天下的。
第三點、最后下結論的時候,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太死,要學會把最終拍板權交給老板。而且還要給老板預留一點遐想空間。
還是以韓信為例,大家發現沒有,韓信自始至終都不是停留在“如何快速幫助劉邦走出漢中”的這個當前問題上,而是從定鼎天下這個宏偉格局去跟劉邦暢想未來!怎么打?聯合誰去打誰?什么節點?打到什么程度?其實韓信都有暗示。講白了不就是打出漢中之后,先在關中發動人民戰爭從而在關中站穩腳跟,然后爭取和團結那些對項羽不滿的諸侯聯合扛項?
但同時大家也能發現韓信從來就沒替劉邦做任何決定,反正方案都跟你講清楚了,你采納不采納、現在采納還是以后采納,這個你劉邦自己決定。免得有啥意外你又怨我!或者說我擅權。但只要你點頭同意了,咱們就立馬開干。
后面咱們將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其成功因素之中其實就有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反應迅速,要真等項羽平定了齊地之亂,那別說是一個韓信,給劉邦三個韓信,也不一定能從漢中打到關中。這一點上,大家是不得不佩服劉邦具備了決斷干脆的優秀領導品質的。
最后,簡單地總結一下,為什么大多數人永遠只能看到歷史和生活的冰山一角?因為系統思維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沒有系統思維的人總是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以為的、已知的東西去片面地等同于事情的全面性,最后不知不覺地偏離了事情的真相和邏輯。
比如,一個人要想真正地成事,其實基本上包括了積淀能力、把握機會、延伸格局、抓住核心、持續發展這一整套邏輯鏈條,你光積淀了能力就認為自己應該要擁有成功,可行性有多高呢?可你偏偏就早已固執地這么認為了,一旦你有能力卻沒有成功,你又能想得通嗎?你如果想不通,情緒一旦偏激起來了,會不會越走越偏?
咱們現在在寫楚漢相爭的歷史,有些朋友因為喜歡劉邦或者項羽,結果遇到誰說他們半點不好,不管人家說的是不是事實,就各種口吐蓮花,這種人其實不就是偏激和狹隘的典型嗎?沒必要跟他們多解釋一句,真的,不值當。就連什么話是什么人抱著什么目的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些基本條件都沒搞清,你指望他們能明白真正的是非嗎?比如文中,韓信對項羽的各種編排,大家覺得可信度有多高呢?人家只是需要這么說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