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盤面上,固態電池一枝獨秀。好幾個朋友在問,到底什么利好?
一則消息悄然流傳:工信部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強制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01
最嚴安全令
新政策,帶來新投資機會。
我估摸著,符合新標準的新一代電池已經可以量產了。之所以定到明年7月1日,無非是給企業一年的時間清庫存。
按照原先的劇本:固態電池將于2027年小批量裝車、2030年大規模量產,基本形成行業共識,且遠期成本與液態電池打平。
現在看來,新國標比預想來得早,快的話,明年初固態基本就出來了。比如上汽集團總裁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態電池將于今年底量產應用。
看好固態電池的朋友,可以潛伏起來了。
哪些標的值得潛伏?文章的最后會說到。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幾年前,很多車企開發布會,大講特講“我們的電池永不起火”,事實證明那都是忽悠。
現在,國家來真格的了。
此前要求,電池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新規將這一時間延長到了2小時,要求電池在發生熱失控后至少2小時觀察期內無起火、無爆炸,并且所有監測點溫度不高于60℃。
敲黑板:紅頭文件列為強制性標準,只要起火,就可能直接召回停產,沒商量。這對所有車企是一次全面的技術大考。
現在的頭部新能源車企,有一說一,全都有撞擊后起火的案例。中后排的車企更甭提了,CEO都跑路了,你還指望誰來負責?
對車企來說,過去依靠軟件算法“補鍋”、熱管理“降溫”的思路,已經不足以應對這場變革。
沒辦法,液態電解液的可燃性太強了, 有機溶劑具有高腐蝕性、易燃、抗氧化性較差, 爆燃時不時的發生,壓根過不了新規。
02
唯一的路徑
固態電池成了唯一的選擇。
對比而言,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具備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長壽命、更廣溫度工作范圍,是進一步打開車、低空飛行器、機器人續航上限的理想方案,也是國家鞏固電池領域科技定價權的重要抓手,政策+市場雙加持下,長期發展趨勢確定。
王傳福在2025年度戰略會上宣布,未來寧可不賺錢,也要花2000億,把固態電池和智能駕駛搞上來。
不用懷疑大佬的眼光。
當然,新規對用戶來說是好事,國家變得更負責任了。以后,電池要是再出問題,該召回就召回,該賠償就賠償,車企甭想甩鍋。
可以說,這是一次行業底線的整體拔高,大量不合格的產品在這一年洗牌。誰能率先通過這場大考,誰就可能贏得安全紅利。
新標準對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將出清,因此行業將向頭部集中。
理由很簡單,需要增加電池安全防護的工藝流程,現有產線面臨升級改造,且固態電池等新技術需要很大資源投入,中小廠商壓根沒法負擔。
這也帶來了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邏輯,更加利好比亞迪、寧德時代這些頭部。
03
受益標的
投資方向上,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值得重視的細分領域:
1)超高鎳三元,廈鎢新能(NL正極材料,固體電解質和硫化鋰布局成本競爭路線,進展積極)、
容百科技(國內盈利持續改善,海外新基地落地進一步驅動盈利修復;固態綁定頭部供應鏈);
2)輥壓設備,納科諾爾(主業設備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固態進展順利);
3)電解質上游材料,三祥新材(鹵化物復合硫化物是邊際變化的方向,核級鋯業績增量);
4)元力股份(多孔碳)、星源材質(電解質支撐膜-剛性骨架)、天奈科技(導電劑)、天賜材料(電解質)、浙江榮泰和壹石通(安全防護材料)。
?END?
個人觀點,僅作參考,不作推薦。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