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4月11日消息,2025年4月4日,53歲的托瓦娜·洛尼(Towana Looney)回到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接受手術。
托瓦娜·洛尼 圖源:《Science》
自此,她與這顆經基因編輯的豬腎分離,共4個月零9天、130天,已創下異種器官移植存活時長新紀錄,但最終仍因不可逆的免疫排斥反應被迫移除。
1
破冰者與折戟者
托瓦娜·洛尼女士似乎總在與“犧牲”、“奉獻”乃至“器官移植”打交道。
1999年,她將自己的左腎捐獻給罹患尿毒癥的母親,數年后,由于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破壞,托瓦娜·洛尼自己罹患腎衰竭。
2016年,她僅存的右腎開始衰竭,同年12月開始進行腎透析。
2017年,洛尼被列入腎移植的腎臟等待名單。但由于她血液中的有害抗體水平處于異常高值,極易誘發移植排異反應,因而幾乎不可能找到合適的匹配腎臟。
近八年的時光中,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成為了她的“救命稻草”、也成為她的“枷鎖”...最終,她失去了可支持透析的血管。
2024年11月25日,托瓦娜·洛尼選擇接受豬腎移植手術,成為全球第三例活體異種腎移植受者、當時 “全球唯一擁有豬腎的人”。
經過朗格尼移植研究所團隊11天的術后觀察,魯尼于12月6日正式出院,擺脫了透析,住在紐約市的一處公寓中。她身上裝備了可穿戴式追蹤器,以便將心率、血壓和其他健康數據傳回她的醫療團隊。
這顆豬腎曾幸運地在免疫抑制藥物的輔助下正常運作,肌酐水平一度恢復正常。洛尼甚至在2025年2月重返家庭生活,享受了自2016年以來“第一次無需透析的自由時光”。
在洛尼之前,有四例美國患者接受了基因編輯豬器官(兩顆心臟和兩個腎臟)的大規模實驗性移植,其中無一人存活超過兩個月。
因此,自2月份開始,洛尼每多健康生活一天,就多創下一個更高的紀錄。
2025年3月下旬是這段破冰之旅的折戟時刻。
洛尼自感排尿不適,經檢查,其肌酐值突然飆升,超聲檢查未發現機械性梗阻,懷疑免疫排斥反應。
主刀羅伯特·蒙哥馬利(Robert Montgomery)推測,此前因治療無關感染而降低免疫抑制劑劑量的決策,可能觸發了不可逆的抗體或細胞介導排斥反應。
4月4日,醫療團隊決定摘除豬腎,洛尼重回透析,無奈被“套上枷鎖”,但她的名字已被載入醫學史——130天的存活紀錄,遠超此前異種腎移植的51天極限。
《科學》報道,這是異種器官移植的一次“Setback(挫折)”
但130天晨昏更迭,對于數十年一直在負隅前行的異種器官移植來說,它首先是突破,再是挫折。
2
探尋失敗迷因
截至目前,包括托瓦娜·洛尼女士在內,全球共有5例活體豬腎移植病例。
2024年3月21日,美國麻省總醫院對外宣布,其移植中心外科醫生團隊成功將基因編輯豬腎移植到一名 62 歲男性體內。此為世界上首次將豬腎移植到活體受體中。
手術在3月16日進行,供體來自于一只基因編輯豬,經過69項基因修飾培育,去除了有害豬基因、滅活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以消除人類感染的風險。
全球第二位接受豬腎移植的患者則是于2024年4月24日接受異種器官移植手術,由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移植研究所團隊完成,在該患者身上,團隊首次嘗試將胸腺與豬腎同時進行移植,并植入心臟泵。
手術成功,患者最終成為全球第一例同時植入機械心臟泵的患者,也是首位同時接受豬胸腺與腎臟移植的患者。
很可惜的是,前者于當地時間5月11日被美國麻省總醫院聲明,宣布死亡;后者則于18天后,也即5月29日,因豬腎失去功能,出現衰竭而被迫取出,該患者最終于7月9日去世。
其余兩例患者移植后生存期均已超過1個月,移植的腎臟在體內正常工作。
而如果將眼光放大至其他器官,比如豬心,豬肝上時...世界范圍內,僅完成過2例人活體豬心移植,首例存活60天,第二例則僅有不到短短6周。
全球首例豬腎移植患者的
治療過程及最終死因
全球第二例豬心移植患者
死因
閱讀已公開的相關資料,大體上,異種器官移植(如豬心、豬腎移植到人類體內)的失敗原因可以歸結為免疫排斥反應、缺血再灌注損傷、感染問題以及供體優化不足
免疫排斥反應
免疫排斥反仍然應是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以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完成的兩例豬心移植為例,第一例患者術后第50天開始出現異種移植心臟衍生的游離DNA(xdcfDNA)水平升高,血清特異性IgG和IgM水平達到峰值。術后第56天的心內膜心肌活檢顯示病理性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40%的心肌細胞壞死,最終導致移植心臟不可逆轉的損傷,患者在術后第60天死亡。
第二例患者盡管在免疫抑制方案上進行了優化(如使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和實驗性抗CD154抗體),但仍然在術后6周內出現排斥反應并迅速惡化。
此外,多組學分析顯示,在第一例豬心移植(患者D1)中,移植后42小時開始觀察到免疫通路的顯著激活,外周血T細胞和NK細胞數量增加,心臟組織中T細胞浸潤顯著。相比之下,第二例患者(D2)的外周血和心臟組織中未出現類似的免疫反應,這提示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的應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移植物的穩定性。
即便如此,免疫系統對異種移植物的攻擊仍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瓶頸。
缺血再灌注損傷
缺血再灌注損傷是異種移植術后功能障礙的重要誘因。
在第一例豬心移植中,供體豬心臟因體積較小導致泵血量不足,移植后依賴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循環,表明存在明顯的缺血性損傷。單細胞轉錄組學(snRNA-seq)和空間轉錄組學檢測進一步證實,移植物中存在缺氧信號、血管損傷和血管重塑,這些病理改變與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表現高度一致。
類似的病理特征也出現在豬腎移植案例中。麻省總醫院完成的首例活體豬腎移植患者在術后接近2個月時死亡,研究團隊在《Cell》子刊《Med》中指出,移植的豬腎雖然未被完全排斥,但在分子水平上觸發了強烈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
這種反應進一步加劇了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移植器官功能逐漸惡化。
感染問題
感染是異種移植失敗的另一重要因素。第一例豬心移植患者的尸檢結果顯示,豬巨細胞病毒(PCMV)可能對移植心臟產生了破壞性影響。盡管供體豬經過嚴格的基因編輯和篩選,但病毒的潛伏感染仍難以完全排除。第二例豬心移植中,團隊改進了感染預防措施,包括更靈敏的病毒DNA檢測手段和抗體檢測,但這些改進仍未能阻止感染對移植器官的破壞。
供體優化不足
當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免疫排斥,但仍然無法完全消除人體對豬器官的免疫反應。例如,10基因編輯豬供體雖然可降低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但移植后的免疫反應仍不可避免。此外,供體豬器官的大小和功能與人類器官的匹配度不足,可能導致移植后功能障礙。例如,第一例豬心移植中,供體心臟體積較小,直接影響了術后的心臟功能。
寫在文末
托瓦娜·洛尼的130天,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滴淚,也是一簇火。
當她在透析機上等待下一次移植機會時,全球實驗室會夜以繼日解析她的血液樣本,試圖尋找破解排斥的密碼。
異種移植的前路注定荊棘密布,但“挫折乃至失敗永遠絕非終點,而是下一段冒險的起點。”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跨越物種的藩籬,書寫生命延續的新篇章。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