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電測并購成飛集團:
一場助力國防現代化的資本運作革新。
中國航空工業領域近日掀起波瀾。
一則關于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成飛集團”)將被中航電測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以174億元全資收購的消息,引發了社會各界尤其是軍迷群體的熱烈討論。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標桿企業,成飛集團憑借殲-20隱身戰斗機等尖端裝備的研制能力,早已被軍迷譽為“成洛馬”——這一昵稱既是對標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贊譽,也飽含著對其技術實力的高度認可。
然而,這場看似常規的資本運作背后,實則暗含著中國軍工體系深化改革、加速國防科技創新的戰略深意。
軍工企業的特殊使命:超越商業邏輯的戰略價值
成飛集團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核心單位,其價值絕非傳統商業標準所能衡量。2022年,成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72億元,歸母凈利潤超13億元,看似亮眼的財務數據背后,隱藏著中國軍工企業獨特的運營邏輯。與美國軍工巨頭動輒超過10%的凈利潤率相比,洛克希德·馬丁2022年凈利潤率達9.8%??梢哉f,成飛集團的盈利能力顯得尤為“克制”。
這種差異源于中國軍工企業以服務國防安全為首要使命,其產品定價嚴格遵循“成本加成”原則,確保武器裝備在高質量交付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國防預算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在利潤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成飛集團仍保持著強勁的研發動能。從梟龍戰機打開國際軍貿市場,到殲-10C實現三代半戰機技術突破,再到殲-20確立全球頂尖航空戰力,這些成就印證了中國軍工“技術優先、效益讓位”的發展哲學。這種模式與資本市場追求短期回報的特性看似矛盾,卻恰恰構成了中國國防工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國家意志統籌資源,實現關鍵技術領域的持續突破。
資本運作的深層邏輯:構建軍民協同的創新生態
此次并購引發公眾熱議的焦點,集中在174億元的估值合理性上。若以殲-20單機1億美元的制造成本計算,該估值僅相當于24架戰機的生產成本,這似乎與成飛集團的戰略地位不相匹配。但深入分析交易結構可發現,此次資本運作的本質是軍工體系內部資源的優化重組。中航電測作為航空機載設備領域的上市平臺,與成飛集團的整合將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前者在傳感器、智能裝備領域的市場化經驗,與后者總體設計、系統集成的技術優勢結合,有望構建從零部件到整機、從研發到量產的完整產業閉環。
這種“研產分離”到“研產融合”的轉變,實際上借鑒了國際軍工巨頭的成熟經驗。法國達索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支持“陣風”戰機研發,美國雷神技術公司借助并購整合提升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發效率,都證明了資本運作對軍工技術迭代的助推作用。對于成飛集團而言,借道中航電測實現資產證券化,不僅能夠突破傳統軍工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的瓶頸,更可通過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為六代機研發、無人機蜂群技術等前沿領域儲備戰略資源。
面向未來的戰略前瞻:從裝備制造到創新引擎
當前,全球軍工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數字孿生技術使戰機研發周期縮短40%,增材制造工藝讓航空部件成本下降70%,這些技術創新已不再局限于傳統軍工企業的實驗室。成飛集團通過資本運作獲得更靈活的融資能力后,可加速布局三大戰略方向:
其一,建設智能化脈動生產線,將殲-20年產量從40架級提升至60架級;
其二,設立軍民融合創新基金,孵化高超音速武器、定向能裝備等顛覆性技術;
其三,依托“一帶一路”拓展國際協作,推動梟龍Block3等裝備形成技術標準輸出能力。
這場看似平常的并購案,實則是中國軍工體系面向未來三十年競爭的前瞻布局。當美國通過“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投入300億美元研發六代機時,中國軍工企業需要更具活力的創新機制予以應對。成飛集團的資本化改革,既保持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又注入了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新動能,這種“雙輪驅動”模式或將重新定義全球軍工產業的競爭規則。在可見的未來,一個更開放、更高效、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軍工體系,正通過這類戰略級資本運作悄然成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