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網約車行業里部分司機惡意碰瓷的現象,今后的生存土壤越來越小。
2024年4月至6月,天津網約車司機曲某駕駛租賃的奔騰轎車,在天津市南開區等地專挑變道車輛,故意制造碰撞事故。由于交規規定變道車輛需讓行直行車輛,曲某利用這一規則,兩個月內連續偽造11起交通事故,騙取對方司機及保險公司賠付1.4萬余元。
2024年7月,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6個月,并處罰金3000元。判決書顯示,曲某甚至總結出“撞車經驗”:在雨天或晚高峰時段,瞄準新手司機或外地車牌車輛,制造輕微剮蹭后,以“耽誤接單”為由索要高額停運費。
曲某的案例并非個例。近年來,網約車司機“碰瓷”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老王是一名滴滴司機,跑車三年都沒出過大事,上個月卻在停車場被一輛白色大眾剮蹭,對方張口就要五千塊停運費。更讓老王心驚的是,對方司機手機里存著三四個不同平臺的接單記錄,自稱“專業處理交通事故”。這讓他想起群里流傳的那句話——現在有些網約車司機不是在拉客,而是在“釣魚”。
在某些司機群里,流傳著專門教人“碰瓷”的教程。比如在暴雨天專挑新手司機下手,故意急剎車制造追尾;或是在商場停車場高峰期,把共享單車卡進車門縫隙。更有甚者會提前租輛事故車,專門在早晚高峰時段“碰瓷”。
面對這種亂象,多地正構筑防線。廣州交警要求事故雙方提交車載監控;北京保險公司推出“代位追償”服務,替車主追討損失。技術手段也在發揮作用,武漢警方近期破獲的跨省碰瓷案中,犯罪團伙手機內上百條偽造訂單記錄被恢復,涉案金額達78萬元。此外,行車記錄儀的普及讓證據留存更完善,某平臺數據顯示,80%的碰瓷糾紛因記錄儀視頻迎刃而解。
而針對網約車司機惡意碰瓷的現象,部分平臺已開始行動:哈啰順風車要求車主上傳駕駛監控片段;滴滴上線“司機駕駛行為評分”,異常急剎、頻繁事故者將被限制接單。
法律層面,最高人民法院明確將“碰瓷式索賠”納入詐騙罪范疇,當技術進步與監管收緊雙管齊下,這條畸形的“碰瓷產業鏈”或將走向終結。
對于部分網約車司機惡意碰瓷的行為,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