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中國白酒產量逐年收縮;但是另一方面,名酒的營收規模與產量規模卻在擴大,這種與大勢相悖的現象,還能維持多久?
各大白酒產區繼續收縮產能
從最新的統計數據來看,自2016年以來,白酒產能收縮勢頭似乎并未遏止,其發展曲線繼續下滑。
數據顯示,幾個較為突出的白酒產業大省,今年初的產量同比繼續收縮。
1-2月,山東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3.5萬千升,同比下降10.3%;江蘇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2.71萬千升,同比下降8.0%;四川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21.6萬千升,同比下降10.0%。
從整個國內形勢來看,白酒產能也是繼續呈現收縮趨勢。1-2月,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66.3萬千升,同比下降11.2%。
以這幾個白酒產區以及整個中國白酒產業的產量來看,其收縮范圍同比去年約在8%-11%,收縮范圍不可為不大。
那么,回溯到去年,這幾個產區乃至于整個中國白酒業,產能態勢如何?
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20.5萬千升,同比下降11.6%;2024年,江蘇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19.33萬千升,同比下降0.2%;2024年,四川省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產量136.7萬千升,同比下滑7.1%。
2024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折65度,商品量)產量414.5萬千升,同比下降1.8%。
可見,2024年,除了江蘇白酒產區的產量是微降以外,其他產區的降幅也都較大。
實際上,自2016年達到產能巔峰狀態后,我國整體白酒產能開始呈收縮狀態,主要白酒產區的產能,也同樣如此——除了少數產區,譬如在醬酒熱的帶動下,仁懷產區大肆擴張。
“這實際上是綜合因素導致的。”酒業專家、九度咨詢董事長馬斐表示。
一是外部環境變化導致消費需求的下降,譬如禁三公消費、禁酒駕對白酒消費有著直接影響,前者直接觸發了2012年后的一波酒業調整期。
二是消費習慣、消費需求變化導致的影響,消費者更為注重健康的態勢下,對白酒有著“求好、求質而不求量”的需求變化。
三是行業競爭加劇,產業向名酒集中而導致的變化。此前,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長期維持在上千家,但是,如今已經跌落到1000家以下,普通消費者更為注重品牌,導致中小型地方酒企在這樣的態勢下面臨收縮乃至消亡,產量也隨之收縮。
產區霸主的變遷
從各個產酒大省的發展態勢來看,內部競爭以及其他產區所產生的壓力,也導致了內部分化,從而對其產能產生了影響。
2024年,山東白酒產量20.5萬千升,同比降幅較大,這樣的產量規模在全國屬于中流位置。但是在歷史上,山東白酒產量一度稱霸全國——1986年到2006年,山東白酒產量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一。
20世紀90年代末,魯酒名噪全國。在1996年統計的全國白酒銷量排行榜上,有四個魯酒企業擠進前十,分別是秦池酒、蘭陵酒、孔府家酒、景芝酒。
當年央視標王,動輒被魯酒企業拿下,這是山東產區的高光時刻。1996年,秦池年度銷售額高達9.5億元,可謂傲視群雄。
進入新世紀后,山東白酒產區逐漸從前排位置退下,2006年后,山東白酒產量不再是全國第一。
以202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山東白酒產能排列在四川、河南、湖北、北京、安徽、貴州之后。
在業界看來,山東人飲酒之風盛行,酒桌文化底蘊深厚,這是山東產區一度稱霸的根本。但是,重營銷而輕生產的思維模式,導致了魯酒的落后,同樣也讓山東產區的產能步入收縮的下行道。
在山東退下第一位置的同時,四川產區迎風而上,從2007年開始,占據中國白酒產量第一的位置。
2021年,四川白酒產量達到巔峰,當年,四川全省294家規上白酒企業,累計生產白酒364.1萬千升,同比增加3.7%;完成營業收入3247.6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利潤655億元,同比增長23.7%,這大大超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同一年,四川白酒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53%,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產量大省。
此后,由于消費市場的變化,四川產區的產量也在逐步下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產量下降的同時,四川產區的銷售額、利潤等指標并未降低,這表示,四川產區正在朝著以質換量的道路奔走。
在產量縮減的同時,四川也致力于培育“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原酒二十強”等核心企業。
白酒產區產量普遍下行的背后,既有市場形勢的變化,也有順應形勢而做出的調整。
名酒也進入產能拐點?
白酒行業產量下降的過程,也是產業不斷向優勢企業集中的過程。不過,這個集中過程何時截止?恐怕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白酒產業的產能是從2017年開始逐年下滑的,但是,名酒企業也是在2017年后普遍實現回暖。
一降一升,已經顯示了行業集中化的趨勢。
2017年,貴州茅臺實現營業總收入610.6億元,同比增長52.07%;酒類營收582.2億元,同比增長49.81%;歸母凈利潤270.8億元,同比增長61.97%。
此后,茅臺進入高速增長期,市場份額日益擴大。到了2024年,茅臺實現營業收入約1741億元,同比增長15.66%;利潤總額約1196億元,同比增長15.41%;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862億元,同比增長15.38%。
伴隨著市場的向好,茅臺也趁勢開始擴大產能,這也與白酒整體產能收縮形成了鮮明對比。
數據顯示,貴州茅臺的產能在2017年突破4萬噸。
2017年12月28日,時任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宣布,為實現2020年茅臺酒基酒產量5.6萬噸的目標,茅臺集團即日啟動“十三五”中華片區6600噸茅臺酒技改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35.59億元,建設工期兩年,2019年底將形成6600噸新產能,茅臺酒基酒產能將達每年5.6萬噸。
2021年5月,仁懷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傾力支持茅臺集團及其子公司技改擴能,推動“兩個10萬噸”目標早日實現;2025年,讓茅臺集團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
2022年12月14日晚間,貴州茅臺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投資約155.16億元建設茅臺酒“十四五”技改建設項目,規劃建設制酒廠房68棟、制曲廠房10棟、酒庫69棟及其相關配套設施,建成后,可新增茅臺酒實際產能約1.98萬噸/年,儲酒能力約8.47萬噸。
2017年后,茅臺逆勢擴張,實現了營收、凈利、產能的三重擴張,不過,這種擴張似乎已經有所松動。在達到年產5.6萬噸的天花板后,茅臺可能并不會繼續增產。
數據顯示,2024年,茅臺酒基酒產量5.63萬噸,比2023年的5.72萬噸減少約900噸——這是近年來,茅臺產量首次縮減。
以茅臺產量縮減為信號,其他名酒是否也會在達到營收、凈利、產量的高峰后,進入到產量收縮的轉折點,從而與白酒行業產量收縮的大勢相符?
編輯:馬越
校對:閆秀梅
監制:王玉秋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