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清晨,烏克蘭東北部城市蘇梅的薄霧尚未散盡,兩枚俄制“伊斯坎德爾-M”導彈劃破天際,在市中心十字路口炸開。爆炸沖擊波掀翻無軌電車,玻璃碎片如雨點般飛濺,街道上散落著棕枝主日的花束與書包,血跡浸染了復活節前的最后一個星期日?。
這次襲擊造成34人死亡?,包括2名教師、21名市民和15名兒童;117人受傷?,最小傷者為一名出生僅數月的女嬰;20座建筑損毀?,含4所教育機構、教堂、咖啡館及五棟公寓樓?。
俄國防部宣稱襲擊目標是“烏軍第117旅授勛儀式”,衛星圖顯示現場確有軍車與紀念橫幅?。但烏方公布的遇難者名單與會議中心原定的兒童演出計劃,讓俄方“精準打擊軍事目標”的聲明顯得蒼白?。
襲擊發生當晚,澤連斯基身著防彈背心走進蘇梅醫院。他握著一名頭部纏滿繃帶的6歲女孩的手,鏡頭記錄下他顫抖的質問:“他們做錯了什么?”?這一場景通過社交媒體全球傳播,成為烏方控訴俄軍“無差別攻擊”的標志性畫面。
澤連斯基通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向特朗普隔空喊話:“請來看看被摧毀的醫院和死去的孩子”;強調“談判從未讓導彈停止”,暗示特朗普若想斡旋和平需先直面戰爭殘酷?;此舉既是對特朗普此前“戰爭很糟糕”模糊表態的反擊,亦試圖利用美國大選年輿論壓力?。
德國候任總理默茨率先以“蓄意戰爭罪”譴責俄羅斯,呼吁歐盟升級制裁?。但俄網民迅速翻出西方軍援烏克欄中包含集束炸彈的記錄,質問:“我們用就是正義,俄軍用就是犯罪?”?
俄烏均被證實使用該違禁武器,烏軍曾用于哈爾科夫反攻,俄軍此次覆蓋范圍達四個足球場?;聯合國《集束彈藥公約》締約國達123個,但美、俄、烏均未簽署?。
俄方咬定烏軍“以平民為盾”在市中心舉辦軍事活動;烏方揭露俄軍刻意選擇宗教節日制造心理威懾?。
打擊烏克蘭民心士氣,尤其是復活節節點的象征意義;測試西方援烏決心,德國大選在即為重點施壓對象?;回應此前烏軍對別爾哥羅德的跨境襲擊,展現“對等報復”能力?。
歐盟內部對制裁升級分歧明顯,匈牙利等國會否決議案;美國大選年援烏預算遭共和黨擱置,特朗普“30天停火”提議被批助長俄拖延戰術?;德國面臨能源轉型陣痛,對俄強硬政策恐加劇經濟衰退?。
盡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停火,但現實路徑充滿荊棘。俄方底線?:承認克里米亞及四州歸屬,烏克蘭永久中立化;烏方立場?:恢復1991年邊界,追責戰爭罪行;第三方斡旋?:土耳其提議的黑海糧食通道重啟談判,中國“和平方案”推進遇阻?。
值得關注的是,襲擊次日俄軍恢復對哈爾科夫變電站的打擊,印證澤連斯基“談判不能阻止導彈”的警告?。
當13歲少年基里洛從破碎車窗中拖出69歲老人時,當消防員從瓦礫中挖出教堂管風琴殘骸時,這些微小人道主義光芒正被更大的地緣政治陰影吞噬?。這場發生在復活節前的襲擊,恰似俄烏戰爭的殘酷隱喻——當國際法成為選擇性武器,當平民傷亡淪為談判籌碼,人類是否正在見證21世紀戰爭倫理的全面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