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更新三大理念:
一是知識學分變為能力工分。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強調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主體地位,按照企業需要的人才量身定做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生產現場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側重培養技術工匠,本科院校則聚焦培養掌握基本理論與專業技術,能夠在真實現場解決復雜問題的工程師。而能力工分制須走出校園,進入到企業復雜的生產現場,學生通過實踐鍛煉完成必要訓練,由企業導師給予能力工分,實現“知識學分制+能力工分制”的雙元評價體系。
二是抽象學習變為具身認知。孩時騎自行車一次性學會之后,這種技能一輩子都忘不了。假如設置一門學習騎自行車的課程,在教室里安排一個學期專門講解自行車的原理與騎行技巧,哪怕老師水平再高,也能夠用最新的3D模型剖析展示1000多個零部件,即便學生具備了機械零件、機械原理、力學、騎行運動學等課程知識,并通過課堂學習獲得所需的學分,但如果沒有親身掌握騎行平衡與雙腳踩踏力量的技巧,學生還是學不會騎車。線上教學永遠無法教會游泳,課堂外的感性認知才是關鍵。這一理念揭示了當前高校課堂抬頭率低的根源——缺乏實踐參與。應用型教育必須打破“紙上談兵”,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學習。
三是靜態管理變為動態考評。學生的學習過程管理,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提升,教學管理的跟蹤評價機制,以及社會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反饋,都亟須全方位的改革。以學生學籍管理為例,當前高校采取的學業警告、退學等管理舉措,本質上是被動、靜態的管理方式。需要研究、反思和調整當前的學分制管理制度,變靜態管理為服務實習實踐工分制的全周期全過程動態考核,體現學生綜合知識素養與工程能力的養成。
相關內容歡迎關注4月16日新民晚報10版·教育星球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還要有三大場景凸顯:
一是教學學習凸顯生產體驗。對于工科專業,在實驗室模擬環境中,很難培養出真正能解決生產現場復雜問題的工程技術人才。這也正是很多實驗室研究成果很難轉化落地的真正原因。
二是知識傳授凸顯社會參與。優質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課堂之外、學時之外的社會實踐對于學生積累創新創業經驗大有裨益。要想在學校培養階段給予學生充足的資源營養,需要社會和家庭資源共同支持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創新創業,特別是需要國有企業、行業骨干龍頭企業的深度參與。
三是師生關系凸顯師徒結對。高校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往往是廣播式口口相傳,大班授課尤為如此,難以實現深度傳承。而企業師徒制能讓技術訣竅“手手相傳”。外語教學即是這個道理,“光看不練假把式”,許多學生學了10多年的外語仍然無法開口交流。而在純外語的環境下,通過聽說口語練習,很快就能順利交流,而且牢牢地記在腦中成為習慣性的發音肌肉記憶。高校學生在師徒結對的場景下學習,不但掌握了知識的真諦與技術訣竅,而且培養學生與生產一線人員溝通交流的能力。
原標題:《新民·教育星球|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毛祥東:轉變三大理念,凸顯三大場景》
欄目編輯:郜陽 文字編輯:張炯強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毛祥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