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趙鵬
“由于我國的病例數量優勢,在骨腫瘤外科手術技巧方面和治療經驗方面,我國占據較大優勢。”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蔡小攀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時表示。
蔡小攀表示,骨腫瘤發病率較低,只有少數大三甲醫院才開設專門的骨腫瘤外科,老百姓知曉率不高,以至于不少骨腫瘤患者不知道該去哪個科室就診,加強醫學科普宣傳任重道遠。
中國骨腫瘤診療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一是由于病例數優勢,在外科手術技巧方面和治療經驗方面我國占據較大優勢;二是國際最先進的醫學裝備、器械和藥物在國內廣泛應用,患者可享受最先進的治療方法;三是我國的治療理念和知識更新方面,尤其是北上廣與國際保持高度同頻。
截肢對患者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隨著3D打印個性化假體的成功應用和新理念的革新,越來越多的患者免于截肢的痛苦。
蔡小攀介紹,3D打印技術的成功應用大大促進了骨腫瘤外科的發展,3D打印假體成功應用使得諸多傳統方法無法完成的術后重建難題得以解決。3D打印的腫瘤關節假體、長節段脊柱假體、骨盆假體、椎間融合器等已經廣泛成熟應用,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蔡小攀是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第24批中組部博士團成員,2024年曾掛任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一職,現任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分會副會長兼骨科組長。擅長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頸椎病、韌帶骨化癥以及脊柱感染、脊柱腫瘤等復雜疑難脊柱疾病的診治,對骨盆及四肢等部位骨與軟組織腫瘤亦有較深入涉及。
2024年,全球3D打印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37.9億美元,預計在2024-2029年預測期內該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16.3%。目前,大博醫療(002901.SZ)、納通醫療、華翔醫療等都是專注于骨科前沿技術研究、創新產品開發、規模化制造和專業化營銷的公司,并將3D打印技術商業化應用于骨科治療。
蔡小攀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受訪者供圖
骨腫瘤外科僅少數三甲醫院開設
時代周報:骨腫瘤外科大致包含哪些內容?
蔡小攀:骨腫瘤,顧名思義就是骨頭上長的腫瘤。由于肌肉是與骨頭緊密相連的,所以肌肉系統(包括肌肉、脂肪、血管、淋巴管、神經、滑膜、纖維組織等)生長的腫瘤也常劃歸為骨腫瘤。因此很多醫院也將骨腫瘤外科改名為骨與軟組織腫瘤外科。
骨腫瘤發病率較低, 只有少數大三甲醫院才開設專門的骨腫瘤外科,老百姓知曉率不高,甚至不少醫務人員都不知道將骨腫瘤患者推薦至何處治療。經常遇到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多個科室才最終找到我們的患者,甚至還有部分患者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病情延誤,所以醫學科普宣傳任重道遠。
骨腫瘤按照人體骨骼來分大體上可以分為四肢腫瘤、脊柱腫瘤、骨盆腫瘤。目前,國內大多數骨腫瘤外科以開展四肢和骨盆腫瘤業務為主,而上海長征醫院骨腫瘤外科的脊柱腫瘤更具特色。
時代周報:常見骨腫瘤類型有哪些?
蔡小攀:骨腫瘤也有良、惡性之分,常見的良性骨腫瘤有骨樣骨瘤、骨軟骨瘤、骨囊腫、骨巨細胞瘤、血管瘤等;惡性骨腫瘤有骨肉瘤、尤文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肉瘤、脊索瘤等。
骨腫瘤還可以按照原發性和轉移性來區分,原發性就是指原發于骨的腫瘤,比如說骨樣骨瘤、骨肉瘤等;而轉移性則指從其他器官轉移至骨頭的腫瘤,一般來說骨轉移性腫瘤均為惡性,比如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各種癌癥均可以轉移到骨,則稱為骨轉移癌。在骨的惡性腫瘤中,骨轉移癌占了80%以上。
時代周報:如何早期發現骨腫瘤?有哪些典型癥狀?
蔡小攀:良性腫瘤或者腫瘤樣病變生長緩慢,大多數早期無特殊表現,往往由于病理性骨折或者做其他檢查時意外發現,而惡性骨腫瘤生長較快,典型表現為局部持續性骨痛且夜間加重,肌肉軟組織腫瘤由于比較表淺,大多較容易觸摸到。
當骨腫瘤,尤其是脊柱腫瘤壓迫神經時,無論良惡性均會導致相應神經性的放射痛、麻木等癥狀,當脊柱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還可能出現無法挺胸、彎腰、抬頭甚至是癱瘓。一旦可疑,則需要到醫院進行排查。
骨腫瘤治療以外科切除為主
時代周報:哪些人群需要定期進行骨腫瘤檢查?常見的骨腫瘤診斷項目有哪些?
蔡小攀:骨是癌癥最常轉移的部位,男性最常見的骨轉移癌是前列腺癌,女性是乳腺癌。所以,對于有癌癥病史,尤其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突然發生骨痛則需要警惕骨轉移癌的可能,需要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常見的方法是ECT和PET-CT,ECT只能判斷是否有骨轉移,而PET-CT能同時判斷內臟和腦部是否有轉移。而對于骨肉瘤、尤文肉瘤、軟骨肉瘤等則需要重點關注肺部轉移的風險,需要定期復查肺部CT以評估病情和治療效果。
時代周報:目前常用的骨腫瘤有哪些治療方案?
蔡小攀:骨腫瘤的治療以外科切除為主,一般來說良性骨腫瘤或者腫瘤樣病變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徹底治愈;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腫瘤樣病變具有自限性,也就是存在不用治療自己就能好的可能性。
所以,對于早期良性骨腫瘤或者腫瘤樣病變可以隨訪觀察,不必急于手術,當然具體還得采納專業醫生的建議。但對于惡性骨腫瘤來說,則往往需要手術聯合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才能控制病情的進展。
需要強調的是,惡性骨腫瘤的外科手術切除方法和時機大有講究,惡性骨與軟組織腫瘤,尤其是脊柱惡性腫瘤常被稱為“one-shot”的一次性手術,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次手術切除不徹底,將為患者帶來災難性后果,很可能就失去再次手術的機會,其預后大打折扣。
時代周報:骨腫瘤的診治流程是什么樣的?
蔡小攀:骨腫瘤的診治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初步診斷。一般來說,首先對可疑部位進行X光檢查,大部分骨腫瘤尤其是四肢骨腫瘤可以通過X光檢查得出初步結論,隨后再根據具體線索選擇CT、MRI、PET-CT等檢查。對于肌肉軟組織腫瘤則首先需要開具B超、MRI等檢查。
第二,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骨腫瘤的大致性質,對于明確的良性腫瘤可以直接選擇手術切除或者隨訪觀察。對于惡性或者可疑惡性骨腫瘤,則需要穿刺活檢以明確病理性質,若穿刺結果顯示為低度惡性,大多數可以直接進行手術徹底切除;若穿刺結果顯示為高度惡性,則往往需要按照具體的病理結果進行術前輔助放化療后再進行手術切除,術后再進行放化療、免疫治療等治療。
時代周報:骨腫瘤外科手術與其他外科手術相比,有哪些特殊之處?主要風險來自哪些方面?
蔡小攀:骨腫瘤,尤其是惡性骨腫瘤的手術切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一方面需要做到腫瘤的徹底切除以降低復發的可能;另一方面需要重建修復以兼顧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
骨腫瘤外科手術主要風險有,一是切除范圍不夠或者方法錯誤導致腫瘤存在復發風險;二是過度切除導致腫瘤周圍的大血管、神經系統受損從而影響患者重要的肢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三是特殊部位骨腫瘤切除之后導致的重建困難,存在假體移位、下沉、釘棒斷裂等風險。
國內骨腫瘤診療水平可比肩國際機構
時代周報:國內骨腫瘤診療水平與國際領先機構相比,差距和優勢分別是什么?中國外科技術優勢帶動中國醫學裝備、器械出海的路徑是什么?
蔡小攀:經過近年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的骨腫瘤診療水平已經可以比肩國際領先機構。一是由于我國的病例數優勢,在外科手術技巧方面和治療經驗方面我國占據較大優勢;二是國際上最先進的醫學裝備、器械和藥物在國內廣泛應用,患者可以享受到最先進的治療方法;三是我國的治療理念和知識更新方面,尤其是北上廣與國際上保持著高度同頻。目前的差距主要在于對于疾病發病機制、新藥、新技術、新裝備等原創研發方面,但我國近年來已經在迎頭趕上。
外科技術優勢是當前中國醫療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部分,我建議首先以外科技術培訓為抓手,對海外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醫生進行醫療培訓,同時帶動中國醫學裝備、醫療器械等產業的出海。
擬于2025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2025骨科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國際發展大會就是促進中國醫療裝備、器械出海的重要一步,據悉,中國頂尖骨科專家和中國頭部醫療器械廠家將會為大批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醫生進行外科技術培訓。
時代周報:近年來骨腫瘤外科領域有哪些重大突破?
蔡小攀:近年來骨腫瘤外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首先,從手術切除角度來講,en-bloc切除(整塊切除)理念、術前介入栓塞、超聲骨刀等專用手術器械、消融技術、術中導航機器人等新理念、新方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效率、安全性和治療效果。
第二,從手術重建角度來講,隨著內固定技術的成熟提高了重建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尤其是3D打印技術的成功應用大大促進了骨腫瘤外科的發展。
比如骨腫瘤切除后導致的不規則骨缺損、長節段脊柱缺損、特殊部位骨缺損重建是傳統方法無法完成的工作,3D打印假體的成功應用使得這一難題得以解決。3D打印的腫瘤髖、膝、踝、肩、肘、腕關節等假體,長節段脊柱假體,不規則骨盆假體,椎間融合器等已經廣泛成熟應用,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已處于領先水平。
第三,從新藥的角度來講,唑來磷酸鹽、地舒單抗等骨保護劑的出現,極大的減少了病理性骨折等骨相關不良事件。一些新型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骨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另外,二代基因測序技術的成熟應用也功不可沒。
時代周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骨腫瘤外科的應用前景如何?
蔡小攀:人工智能技術必將廣泛影響各行各業,也包括骨腫瘤外科。骨腫瘤的分類繁多,疑難復雜且發病率低,對影像診斷和病理診斷提出了極高要求,耗時耗力,預計人工智能技術必將在這兩個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時代周報:骨腫瘤外科領域未來有哪些研究熱點?
蔡小攀:骨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完全闡明,其治療效果也遠未達到預期,還需要加強系列研究:
首先,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只有闡明骨腫瘤的病因和發生發展機制及轉歸過程,才能更好的研究其診斷和治療方法。
第二,臨床診治方案的探索:在明確機理的基礎上,探索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新理論、新藥物、新材料、新方法的應用。
第三,高質量臨床研究:在實驗室完成的探索最終需要高質量的臨床研究進行驗證,但目前中國在這一塊相對薄弱。
最新消息顯示,上海市政府出資興辦、委托上海科技大學建設和管理的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即將落成,作為高水平研究型醫院暨平臺,正在搭建“上海臨床研究中心醫工轉化平臺”;中國3D打印之父盧秉恒院士聯合戴克戎、趙銥民、張伯禮、張興棟、王華明等5位院士成立的國家增材制造精準醫療聯盟也擬落地上海;骨腫瘤外科將依托上海科技大學強大的基礎醫學研究能力,聯合這些平臺,積極開展高質量研究。
時代周報:未來在患者康復方面有哪些新理念和方法?
蔡小攀:現在的康復理念是術后加速康復,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基礎上盡量讓患者盡早進行康復鍛煉。隨著我國的醫療資源的逐漸豐富,我國已經開始加大對康復的投入,智能康復設備及機器人輔助下的康復將會前景廣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