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人說,老比死更難受。
在聽了一位保姆的自白之后,發現的確如此。
來自河南的劉阿姨,前后給七十多歲的老年人做了三次保姆。
結果三次都不歡而散,于是,她便將三次的保姆經歷分享了出來。
第一次去的家庭,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
原本老兩口的退休金是請不起保姆的,但好在兒女有出息,就給爸媽請了個保姆伺候。
然而,這老兩口為人十分刻薄,經常挖苦劉阿姨,又患有很嚴重的風濕。每次風濕發作時,脾氣就變得非常暴躁,經常亂砸東西。
劉阿姨不知道怎么勸,也不敢勸,就只能躲在一邊,等風頭過去再收拾殘局,然后提出了辭職。
第二次去的家庭,只有一個腿腳不方便的老大爺,脾氣倒也溫和。
只不過,由于老大爺身體有疾病,平常不能走動,只能坐在輪椅上。這樣一來,劉阿姨就得照顧他的方方面面。
最后,劉阿姨實在受不了這個辛苦,加上年齡大了腰也容易疼,也就作罷了。
第三個家庭,夫妻倆都曾經是大學教授,身子骨都很硬朗,為人也很好相處。
夫妻倆的兒女都在國外發展,他們心里十分想念兒女,卻經常見不了面,只能平常看看佛經來轉移注意力。
夫妻倆有吃素的習慣,家里見不得一點葷腥。甚至,夫妻倆也不許劉阿姨吃葷腥,覺得吃葷腥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味。
待了三個月之后,劉阿姨實在受不了不吃肉的日子,只能不干了。
劉阿姨照顧的這三個家庭,能請得起保姆,說明都不算太差。
然而,這三個家庭的老人,卻各有各的難處。
這不得不令人感慨,人老了之后真的很煎熬。
被病痛纏身的老年人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31031萬人,突破了3億人。
這就意味著,劉阿姨所說的老年人的困境,有3億人正在經歷。
當人邁入老年之后,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身體的變化,各種慢性病都冒了出來。
東南大學附屬醫院疼痛科主任表示,有85%的老年人,患有身體上的慢性疼痛。
風濕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疼痛,每到天氣變化時,患有風濕的老年人便會渾身疼。
那種疼痛,就好像連骨頭縫都在疼。
對于老年人來說,藥和飯一樣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幾乎每頓都要吃。
而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疼痛,都不能得到根治,只能通過藥物緩解。
可以說,身體上的疼痛伴隨著每個人的老年生活。
倍感孤獨的老年人
除了身體上的疼痛之外,心靈上的孤獨也是老年人的困境。
60歲之后,兒女都離開了家,甚至有了各自的家庭。
兒女們可能和父母不在一個省內,無法經常看望父母。
而對于老年人來說,往往不像年輕人一樣,有很多固定的社交。
他們每天的社交活動,可能就局限于在樓下聊聊天,和兒女打打電話。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當現實中的人際交往頻率和深度與預期不相符時,孤獨感便產生了。
對于老年人來說,孤獨感更容易產生,其影響也更加惡劣。
一方面,長期處于孤獨狀態的年輕人,會產生認知上的障礙。
另一方面,孤獨感會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會導致老年人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甚至最后選擇自殺。
減輕老年人孤獨感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子女經常回家看看。
養老的三種常見方式
針對養老問題,我國常見的三種模式分別是家庭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
家庭養老指的是為兒女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來為父母養老的一種方式。
對于老年人來說,這是適應度最高的模式。
然而,對于那些親子關系十分糟糕,又或者子女無法負擔父母養老的家庭,則并不合適。
居家養老指老人呆在自己的家里,主要通過參加社區的養老活動的一種模式。
這個模式的缺點在于,并不是所有小區都發展出了比較良好的社區養老體系。
機構養老,則是我們常說的養老院。
養老院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減輕子女的負擔那。
只不過,許多老年人進入新環境時,會出現無法適應的狀況。
總而言之,人到老年,將會面臨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雙重煎熬。
這時候,如果子女能多關心老人、多看望老人,對老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安慰。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