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家美國媒體披露,一名記者被誤拉進特朗普內閣的加密聊天群。
記者看到了美國高層對胡塞武裝的軍事決策過程,聊天記錄顯示,特朗普團隊認為歐洲在北約中占了美國便宜,抱怨美國承擔了太多保護責任。
這種態度很快體現在行動上,特朗普政府提出要“割讓”格陵蘭島。
文案|編輯:V
這塊丹麥的海外屬地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
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公開表示想“買下”格陵蘭島。
2025年更是派人登島考察稀土礦,擺出強硬姿態,丹麥作為北約成員國,面對美國的壓力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被動配合。
格陵蘭島的爭議只是開始,特朗普政府的其他動作同樣讓歐洲措手不及。
對歐洲商品加征25%的關稅,威脅如果歐洲不配合,美國將對酒類商品加征高達200%的報復性關稅。
俄烏戰爭期間,美國還暗示可能撤出東歐的北約駐軍,向俄羅斯示好。
這些舉動讓歐洲陷入兩難,既要應對戰爭帶來的經濟壓力,又要面對美國減少保護的威脅。
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后更是不得不從美國那購買高價能源。
歐洲還需投入巨資建設存儲設施和購買運輸船,戰爭導致歐洲經濟進一步下滑,大量資金和高端制造業流向美國。
化工、鋼鐵、玻璃等行業的歐洲企業在美國擴建產能,歐洲的經濟命脈被美國牢牢抓住。
特朗普政府并未因此對歐洲表示感激,反而繼續要求歐洲在國防上投入更多,甚至威脅退出北約。
歐洲的處境尷尬,難以找到出路。
歐洲的困境源于美國霸權體系的深層邏輯,表面上美國在北約中承擔了大部分費用,保護了歐洲的安全。
但實際上歐洲每年以各種形式向美國輸送巨額利益。
俄烏戰爭后,超過3000億歐元的資金從歐洲流向美國,高端制造業的轉移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的競爭力。
美國通過戰爭和能源政策,從歐洲獲取了巨大收益,卻在盟友最需要支持時選擇抽身。
同時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標也逐漸顯現,不久前一份五角大樓的機密備忘錄被媒體曝光。
文件明確指出,美國未來的防御重點是阻止中國解決臺灣問題。
同時加強本土安全,包括控制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這份備忘錄顯示,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視為最大威脅,準備集中所有資源應對西太局勢。
過去幾十年,中國抓住了全球化的機遇。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騰飛。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GDP從2000年的10萬億增長到2020年的101.6萬億。
制造業占全球比重超過30%。 軍事領域從1990年代的落后狀態起步,逐步發展出先進的戰機、驅逐艦和航母。
航天技術也取得突破,載人登月和月球采樣任務順利完成。
相比之下,美國在反恐戰爭中耗費了超過8萬億美元,經濟和軍事優勢被中國逐步追趕。
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因此,中國在高科技和軍工領域的突破讓美國感到壓力。
特朗普政府意識到,在制造業和科技競爭中遏制中國已越來越難。
臺灣問題成為美國最后的抓手,五角大樓的備忘錄表明,美國計劃在臺海局勢上投入重兵,試圖拖慢中國的崛起步伐。
為了這一目標,美國不惜將歐洲推到次要位置。
歐洲的盟友身份曾是美國霸權的重要支柱,冷戰時期,歐洲是對抗蘇聯的前哨。
如今北約的東擴和俄烏戰爭都離不開歐洲的支持,美元霸權和軍事霸權的維持,也依賴歐洲作為樣板。
但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收縮正在改變這一格局,美國通過關稅、能源和戰爭從歐洲榨取利益,同時減少對歐洲的保護。
放棄歐洲的代價顯而易見,北約的運轉、美元的全球地位,都需要歐洲的配合。
如果歐洲無法繼續扮演盟友角色,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將大幅削弱。
特朗普政府似乎愿意冒這個險,將所有籌碼押在遏制中國上。
格陵蘭島的爭奪、俄烏戰爭的利用、關稅的加碼,都是美國在歐洲的最后收割。
榨取價值后,美國準備將重心完全轉向西太。
歐洲在美國的壓力下難以反抗,內部的散亂讓其難以形成統一應對。
但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穩步提升,在臺灣問題上早有準備。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選擇犧牲歐洲的盟友地位,這場豪賭的風險極高,未來霸權體系的走向將取決于各方如何應對這一變局。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