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就如明月高懸,為后世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隨便一個路人甲都能背幾句他們的曠世杰作。
文化賡續,詩歌綿延,千年后的今天,依舊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讀詩、寫詩。但不得不說,很多人的詩也就“打油詩”水平。
“打油詩”,是一種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詩體,詼諧幽默,不避俗語,突破格律,通俗易懂。這些像是順口溜一樣的詩句,因其有趣,深得世人喜愛。
那么,“打油詩”這個詩體的名稱,到底是怎么來的?起源于什么時候?難道是詩人在打油時作的詩嗎?當然不是。
“打油詩”中的“打油”,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更確切的說,“打油”是一個人的名字。別奇怪為啥取這么個怪異的名字,人家朱元璋還叫朱重八呢。
唐代宗廣德年間,洛陽城下起鵝毛大雪,到處是積雪,城內一片銀裝素裹。一位叫張打油的落魄文人推窗望雪,一時詩興大發,寫下一首詩。
詩是這樣寫的:“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看似簡單的順口溜,卻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洛陽城的雪中奇景。
這首詩里的意象組合,堪稱妙絕——江山被雪覆蓋的“籠統”感,井口與雪地的黑白對照,黃白雙犬的對比描寫,完全跳出了文人詠雪的窠臼。
這首詩比不上當時唐詩的高貴文雅,但用詞生動傳神,貼近生活。也有人說這首詩沒有平仄格律,通俗易懂,讀后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張打油的這首俚俗之作傳到文人那里,士大夫們嗤之以鼻,覺得那完全是下里巴人,辱沒了“詩”。但細品之下,又不得不承認其獨特魅力。
但在民間,這首詩迅速傳播,普通百姓不僅口口相傳,更因其不避俗語、突破格律的特性紛紛效仿,寫出類似的詩句表達情感。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越來越多的人推崇,以至于人們干脆將這類詩體命名為“打油詩”,就像有些星星的名字,往往以第一發現者名字命名一樣。
自此,“打油詩”正式成為一種詩體,代代傳承。舊時,商販用打油詩叫賣貨物,農夫以打油詩調侃天氣,甚至有些僧道也借打油詩諷喻世情。
明代《堯山堂外紀》記載,杭州的一位高僧曾作打油詩:“春叫貓兒貓叫春,聽它越叫越精神”,將這種詩體的戲謔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打油詩”成為一種詩體后,在代代傳承的時光流轉中,留下許多幽默有趣的打油詩。不僅是底層百姓,就連大詩人也不例外。
蘇東坡被貶嶺南時,有一天碰到一位給丈夫送飯的農婦,兩鬢斑白,頭發凌亂,衣衫不整,兩乳外露胸前。于是隨口打油:蓬發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明朝三才子之一的解縉,鄉試中榜時,正下雨,他不小心滑倒,被人哈哈大笑,他打油一首自嘲: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跌倒解學士,笑煞一群牛。
魯迅先生寫過這樣一首打油詩:大家去謁陵,強盜裝正經;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格調幽默風趣,語言通俗如話,生動形象。
軍閥馮玉祥駐防徐州時,寫過一首關于植樹的打油詩:老馮住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古往今來,詼諧有趣的打油詩何其多,親愛的朋友,您還聽過哪些好玩的打油詩?歡迎留言分享。或者,現場來兩句打油詩,交流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