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說:“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人過七十,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是時候放下一些執念,享受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了。此時,“不爭三物”,才能福氣滿滿,讓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一、不爭“面子”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講過:“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可現實里,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爭面子,年輕時爭,老了也爭,仿佛面子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生怕別人小看了自己。
為了所謂的面子,他們動不動就要較真,芝麻綠豆大的事兒,也非得在人前證明自己一把。就拿鄰里間的小事來說,張大爺和李大爺因為小區里公共區域的使用問題起了爭執其實事兒不大,可兩人都覺得自己有理,誰也不肯讓步,就是為了在鄰居面前保住面子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后不歡而散,鄰里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
到了七十歲,這種爭面子真的沒什么意義。面子不過是虛的東西,爭贏了又能如何?為了面子傷了和氣,破壞了自己的心情,實在是得不償失。
這個年紀,更應該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享受生活的樂趣,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這些無謂的爭斗上。放下爭面子的執念,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才能收獲內心的寧靜與祥和
二、不爭“錢財”
在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中,葛朗臺對錢財的貪婪和吝嗇讓人印象深刻,他的一生都被錢財所束縛,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義人到七十,很多老人心里還是放不下錢。
自己辛苦攢了一輩子,總擔心孩子們爭來爭去,甚至提前打錢的主意。于是,不停地盤算,怎么分才公平,怎么才能讓人說不出話來。王奶奶就是這樣,她有兩個兒子,自從她過了七十歲,就開始為自己的積蓄如何分配而煩惱。她怕分配不均,引起兒子們的不滿,所以總是在兩個兒子之間試探,詢問他們的想法。結果,兩個兒子察覺到母親的心思后,反而開始互相猜忌,家庭氛圍變得很緊張。其實,這種爭錢財的心態,不僅讓自己活得累,還容易讓子女心生嫌隙。
辛苦一輩子攢下的錢,本是為了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讓家人過得更好,可如果因為錢財的分配問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違背了初衷。到了這個年紀,應該相信子女把錢財看淡一些,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睦睦,才是最重要的。
三、不爭“子女孝順”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很多老人上了年紀最怕的是“子女不孝”。于是,一有空就去兒女家看一眼,看看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冷淡心里暗暗較勁。時間一長,子女們也心累,干脆互相推托,不愿多接觸了。
趙大爺就是如此,他總覺得小兒子對自己不夠關心,每次去小兒子家,都要挑出一些毛病,然后跟大兒子抱怨。小兒子知道后,心里很委屈,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漸漸地,小兒子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父子關系也變得疏遠。
其實,子女孝不孝,爭也爭不來。孝順是發自內心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和關愛。老人越是去爭,越是給子女壓力,反而適得其反。不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子女,多理解他們的生活壓力,少一些計較和攀比。
平時多和子女溝通感情,關心他們的生活,用愛去感化他們,這樣子女自然會孝順。人過七十,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子女的孝順上,而是要自己尋找生活的樂趣,讓自己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人過七十,是人生的另一種開始。不爭面子讓自己活得自在;不爭錢財讓家庭和睦;不爭子女孝順,讓親情自然流淌。放下這些不必要的爭斗,才能福氣滿滿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