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曹宇悅 實習記者 梁思涵)4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發布消息,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董念國教授、夏家紅教授團隊歷時3年,終于成功研發出全球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磁懸浮雙心室輔助裝置,提供了兒童終末期心臟治療的中國方案。
4月15日,董念國教授表示,兒童心力衰竭外科治療是全球醫學領域懸而未決的難題。“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為兒童研發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人工心’,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3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正在進行人工心臟移植手術。醫院供圖
董念國介紹,亟需心臟移植但無法等到合適供心的患兒,需要通過人工輔助裝置暫時承擔心臟泵血功能,為心肌修復或等待供心爭取寶貴時間,贏取生命轉機。然而,現有設備多針對成人設計,低體重患兒因受剖結構限制,長期面臨“無泵可用”的困境。
“兒童心室輔助裝置的研發關鍵在于對兒童獨特解剖生理機制的深度破譯。”董念國表示,依托此前全球最小植入式磁懸浮泵的研發經驗,團隊歷經多輪理論推演與實驗驗證,迭代至第三代全磁懸浮技術。基于兒童解剖特征實現了裝置的微型化重構,將重量壓縮至45克(僅為原來研發最小成人泵的1/2),泵體直徑縮減至2.9厘米,成功打造全球首個低體重兒童專用磁懸浮心室輔助系統。
董念國還提到,該裝置實現了性能上的三重突破:能耗降低,電池的續航能力更長;穩定性更強,能滿足患者急轉運的安全需求;轉速調控更精準,轉速范圍為1500-3600轉/分鐘,可根據患兒的實時循環支持需求調節,避免過度泵血導致的功能損傷。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對生命本質的敬畏。經過整個團隊的努力,我們研發的裝置首次在低齡低體重患兒體內構建起穩定的血液循環系統,成功突破兒童磁懸浮機械循環輔助的‘禁區’。”董念國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