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售美港口、套現190億美元的決定鬧得沸沸揚揚,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根本原因是長和與美國財團貝萊德之間的這筆交易,涉及到了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要沖。慶幸的是,在輿論壓力以及反壟斷調查之下,長和最終未能在4月2日與貝萊德完成簽約。
本以為這件事已告一段落,可沒想到李嘉誠仍不甘心,如今意大利財團突然介入,再次給巴拿馬港口控制權的歸屬帶來了變數。
關鍵時刻,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的雷霆警告:“背離國家者,終將被歷史遺棄,名聲掃地!” 這18字表態,如同一把利劍,直指李嘉誠的“商業帝國”。
這場看似普通的資產交易,為何演變成一場牽動中美博弈、撕裂香港商界的風暴?當資本的自由遇上國家利益的鐵幕,商人李嘉誠的“完美句號”是否注定淪為歷史的一地雞毛?
二、李嘉誠的“算盤”與官方的“底線”
1. 商業邏輯下的“金蟬脫殼”
從表面看,這筆交易堪稱李嘉誠“低買高賣”的經典操作:巴拿馬港口利潤僅占集團總收入的1%,卻以24倍市盈率套現190億美元,優化負債并轉向新能源賽道。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堅稱“純屬商業行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地緣政治風險才是真正的推手——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威脅“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甚至對中國貨船加征高額稅費。
2. 國家利益的“紅線警報”
然而,當交易觸及巴拿馬運河這一“一帶一路”海上生命線時,性質陡然生變。中國21%的貨船需經此通行,若美國通過貝萊德掌控港口調度權,可能對中國實施“卡脖子”制裁,年損失或達數百億。國務院港澳辦罕見三天內兩度轉載《大公報》銳評,直斥交易“絕非普通商業行為”,并發出“靈魂五問”:“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取舍?”
3. 李嘉誠的“路徑依賴”危機
這并非李嘉誠首次因資產處置引發爭議。十年前從內地撤資時,《人民日報》以“與其挽留不如目送”淡然處之。但如今,當交易威脅國家安全,官方態度已從“寬容”轉向“鐵腕”。長和股價暴跌、監管審查啟動、輿論集體聲討,無不昭示:在資本無國界與商人有祖國的天平上,砝碼已悄然傾斜。
三、港口歸屬變局:從貝萊德到阿蓬特家族的“權杖交接”
1. 新買家浮出水面
迫于中方壓力,貝萊德財團最終退場,意大利阿蓬特家族控制的TiL公司成為接盤者。根據協議,TiL將運營全部43個港口,而貝萊德子公司GIP僅保留巴拿馬兩港51%股權。這一調整看似削弱了美國直接控制權,但意大利資本與美國的潛在聯動仍令中方警惕。
2. 巴拿馬港口的“戰略緩沖”
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雖僅占交易總價的4%,卻扼守全球6%海運貿易通道。若原交易達成,美國可能通過“長臂管轄”對中國貨輪限流甚至加征“政治附加費”,將其變為臺海、南海博弈的籌碼。如今TiL接盤,雖暫緩危機,但中國仍需加速構建自主物流網絡,避免重演“華為斷供”之痛。
四、交易后續: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
1. 三重枷鎖下的困局
中國審查鐵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啟動反壟斷與安全審查,明確釋放“交易必須符合國家意志”的信號。
巴拿馬法律爭議:新總統穆利諾以“特許經營權違規”對長和發起審計,港口可能被收回。
跨國監管迷宮:交易需通過歐美等12國反壟斷審查,變數叢生。
2. 李嘉誠的“兩難抉擇”
若強行交易,需賠付貝萊德210億港元違約金,且與中方徹底決裂;若終止交易,巴拿馬港口運營權可能被收回,長期損失更甚。這場博弈中,李嘉誠的“商人理性”首次遭遇“國家理性”的碾壓式反擊。
五、終章:資本狂潮下的國家命題
當夏寶龍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激勵港人時,李嘉誠的困境實為全球化退潮的縮影:跨國資本的自由流動,正被地緣政治的銅墻鐵壁撞得粉碎。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霍英東曾冒死向內地運送物資,包玉剛傾力支持中國造船業,他們的選擇定義了“商人”與“愛國者”的雙重身份。而今的李嘉誠,或許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做“云端上的壟斷資本家”,還是重新校準商業帝國的航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