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愛新覺羅?旻寧跟著老爸回了一趟山海關外的故鄉——盛京。在盛京的故宮,老爸特地把老祖宗努爾哈赤用過的已經破爛不堪的床鋪、拐杖、桌椅展示給他看,兒啊,我們滿洲就是節儉起家的,你要謹記。
兩年后,老爸死了,旻寧登上了九五之尊,改年號道光。他立志要成為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道光一上任,就發了一道《御制聲色貨利諭》,簡而言之就是《大清關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主要就是強調成由儉來敗由奢,大清祖上創業不易,大家要不忘初心,勒緊褲腰帶,準備過緊日子。
道光也確實做到了。作為皇帝,他完全把節儉當做一生唯一要抓的大事來貫徹。他每天餐只吃四樣菜肴,還是素菜居多。又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由于舍不得花漿洗費,龍袍他一個月才換一次,甚至破舊了也不換,專門打著補丁上朝。
皇后跟了他一輩子,他就跟皇后過了一次生日——大家以為這會終于有肉吃了,結果一人一碗打鹵面……大學士長齡平定回疆叛亂回京匯報工作,他請將士吃飯,結果每張桌上只有兩碟小菜,無人敢動筷子,怕菜光盤凈,只能無奈的空著肚子喝酒……
他自己過得苦,也要求別人一樣苦。專門規定六品以下,不得穿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1834年冬天,道光檢閱京城的禁衛軍,將領們提前讓官兵都穿上補丁的衣服,道光龍顏大悅,馬上將主管官員各升一級。
穿上補丁就能升官,圣上有這種嗜好,臣子們都是聰明人,自然都懂怎么做。大家都爭相拿著衣服找裁縫鋪做舊,實在做不舊的,就干脆買二手衣服剪爛強行打上補丁……結果造成北京城里面舊衣貴過新衣的奇特景觀。每日上朝,王公貴胄們衣衫襤褸,不修邊幅,如同丐幫年會。
在這種氛圍下,當然也不可能討論什么正經事,皇帝和大臣互相哭窮,交流節儉經驗成為每日頭條,軍國大事可以不論,但是哪兒可以買到便宜蔬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卻必須弄個明白。
很多大臣其實私下橫征暴斂、家財萬貫,根本不解民情。為了表明政治立場堅定,經常信口胡謅,用一些廉價的神話來欺騙道光,道光居然也信了。比如道光不知道民間雞蛋多少錢,就問大學士曹振鏞(此人就是“但多磕頭、少說話耳”的官場圣經的發明者),曹振鏞其實也不知道,隨口謊稱自幼患有腹脹氣滿的毛病,生平從未吃過雞蛋。道光表示很滿意。
還有一次,道光看見曹振鏞衣服上有兩個很顯眼的補丁,居然比自己還多一個,就問曹,你這一個補丁多少錢?曹振鏞知道內務府中飽私囊的潛規則,怕說少了得罪太監們,隨口胡謅說“須銀三錢”。道光聽后悔恨不已,說內務府那幫太監給我打一個補丁居然要我五兩!
五兩那也是宰你吶。
道光在這些明面上的事情節儉,對自己的身后大事卻毫不含糊。耗費了15年時間修建自己的皇陵,僅僅因為地官滲水就認定是“豆腐渣工程”,就重新異地再建,前后造價高達440萬兩白銀。要知道,他爺爺乾隆的裕陵才耗銀203萬兩;他的兒媳婦慈禧雖然奢靡,定東陵也耗銀200多萬兩……
他節儉一輩子省下來的錢,都不如在修陵上浪費的多。
我們都知道道光一朝,是滿清衰落的開始。道光在位30年,這個號稱世上最節儉的皇帝的治下,吏治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敗壞;軍事上日漸廢弛,清軍不堪一戰;財政上年年赤字,經常性入不敷出;地方起義土司叛亂層出不窮,帝國朝不保夕……更倒霉的是,鴉片戰爭打開了滿清的大門,上邦夢正酣的清廷遭遇了現代文明強力的沖擊,拉開了愛新覺羅家不斷受辱、走向滅亡的序幕。
道光也知道自己治國的成績單太差勁,所以臨死之前,專門留下遺言:不入太廟。算他還有點廉恥,知道自己不好意思見祖宗。
實際上我們看一下歷史上的強國,沒有那個是靠節儉省出來的。節流只是錦上添花,開源才是強大根本。不思強國之根本,而求道德之末流,這就是所謂的本末倒置。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這樣評價道光:“徒齊其末, 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為,治家有余,治國不足。
這評價,不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