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亞楠
4月1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五團玉泉鎮沙漠水稻播種現場。 鐘昌濤攝(人民視覺)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五團玉泉鎮,沙漠水稻進入灌漿期時的模樣。 謝蘇林攝(人民視覺)
金色的沙海邊緣,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裹挾著細沙掠過,一臺臺播種機在廣袤的田地上轟鳴前行,揚起片片塵土。開溝器劃開干燥的土壤,將一粒粒經過包衣處理的水稻種子精準埋入地下。覆土輪將它們輕輕壓實,在松軟的土壤上留下淺淺的整齊痕跡。
這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五團玉泉鎮的4000畝水稻種植基地,稻種像種小麥一樣被播進了干燥的土壤中。“播完了澆一次水,15天左右就能出苗。”基地負責人張正乾說。
這是什么樣的稻種,為何可以不用育秧插秧?產量和質量如何?
張正乾介紹,這是云南聲農水稻研究所的蔣志農教授研發的高原粳稻品種——羊脂籽米,此前在浙江、湖南、新疆南北疆都試種過,發現在南疆種植的效果最好,目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和第十四師昆玉市大面積種植。
“我們基地從2020年開始種植這個品種。它的根系扎得比較深,稻稈也粗,可以抵抗大風天氣,適合當地氣候。”張正乾說,水稻是喜溫喜光的作物,二二五團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有230天無霜期、全年無極端天氣。這里的水稻一年一季,水稻籽粒灌漿時間充足,成熟度好,顆粒飽滿,有利于種植出優質水稻,也能夠給予土地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讓土壤積累更多的營養。此外,二二五團還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肥等方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每年用腐熟羊糞、油渣以及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
與傳統水稻種植不同的是,這里采用的是水稻旱直播技術。播種機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平均每天可以播種300多畝地。“插秧水稻一天只能插二三十畝,相比之下,旱直播技術成本低、效率高、節水,出苗率達到95%以上。”張正乾說,當地插秧機的機力配套不足,如果育秧插秧的話,需要從阿拉爾市調集插秧機,成本比較高。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阿拉爾市的水稻種植依然采用插秧法,主要是因為當地土地多,且棉花種植面積大。旱直播方法播種后需要盡快澆一次水,用水時間和棉花沖突,水源不夠。一畝秧田育的秧可供80畝稻田插秧,可以用少量的水提前于3月底到4月初在秧田育秧,等5月有了融雪性洪水,水量充沛的時候再插秧。
而二二五團目前的作物以林果、小麥、玉米為主,當前是水量比較充足的時候,可以滿足水稻旱直播后的用水需求。
旱直播技術省工、省力,是否可以推廣應用?張正乾表示,農業種植沒有統一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在我國東北地區和南方,也有類似不育秧的種植方法,但因土壤含水量比較高,會堵塞下種器出口,所以一般使用無人機飛播撒種。在種植兩季稻的地方,因為氣溫的原因,仍需要先在拱棚里育秧。
出苗之后,當地采用干濕間歇式灌溉。“并不是在沙漠里就不用水種水稻,這是一種誤解。在水稻生長期內,也一樣要灌水沒過根部,只是不用一直有水,等田里的水干了之后7—10天再灌水,水干了之后紅線蟲也因干涸而死。”張正乾告訴記者,水稻生長過程并不需要一直在水里,根系一直泡在水里反而會增加病蟲害,干濕間歇式灌溉不僅有利于水稻根系向下發展、充分吸收稻田里的養分,在稻田干旱時還能有效殺滅病蟲。只是南方降水比較多,比較難做到干濕間歇。
此外,田間技術人員還會采取氣味誘捕、光誘捕等方式有效防止病蟲害,水稻農田不需要噴農藥殺蟲。“這個稻種的產量可以達到每畝700公斤,但是為了保證品質,去年我們通過‘曬田’把畝產量控制在500公斤左右,就是6月10日—20日之間不給水,把無效分蘗曬死,減少產量,讓米粒都有充足的營養。”張正乾說,這樣做兼顧了產量和品質。
夕陽西下,播種機仍在田間穿梭,遠處的沙丘靜默如舊,眼前的田野已悄然孕育著新的希望——沙漠里的水稻,正等待破土而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7日 12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