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①:菲奧林(左)與法基內蒂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懸壁長城上留影。
圖②:兩位騎行者在旅途中。
圖③:菲奧林(后排左一)與法基內蒂(后排左二)騎行到達北京后與友人合影留念。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為西方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口,成為中意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征。自馬可·波羅之后,一代代的文明使者接續譜寫兩國友好篇章,樹立了世界不同文明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典范。
2024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2024年4月25日,意大利騎行者阿爾貝托·菲奧林與朋友迪諾·法基內蒂從威尼斯出發,歷時100天,行程超過1萬公里,騎行穿越13個國家,最終抵達中國北京。這次重走馬可·波羅之路的自行車之旅引發了不少關注。
值此騎行一周年之際,筆者有幸采訪到意大利騎行者阿爾貝托·菲奧林,聽他講述騎自行車重走馬可·波羅之路的故事。
“自行車上的馬可·波羅”
在菲奧林與法基內蒂的紅色騎行T恤上,用意大利語印著“自行車上的馬可·波羅”。“我們想重走馬可·波羅之路,向這位偉大的威尼斯旅行家致敬。”菲奧林告訴筆者,他出生在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高中時期又在一所名為“馬可·波羅”的學校度過,從小便沉浸在有關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之中。耳濡目染之下,他很早就萌生出一個念頭——以騎行的方式,重走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東行的道路。
在菲奧林看來,馬可·波羅以旅行的方式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將和平、團結與友好播撒在所到之地,這些精神在當下仍具重要意義。“馬可·波羅用客觀的筆觸記錄旅行沿途的見聞,他的好奇心,以及對世界不帶偏見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動了我。”菲奧林說。
作為“自行車上的馬可·波羅”,菲奧林告訴筆者,選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不僅源于兩人對騎行的熱愛,也是一種向馬可·波羅這位傳奇人物致敬的方式。
“馬可·波羅的旅行非常緩慢,旅行中有時步行、有時騎馬,甚至乘船。我們也想用一種非常慢的交通方式,可以看到經過的風景,一米一米地征服道路,沿途風光將不可磨滅地留在眼里、心中。”菲奧林告訴筆者,他希望以騎自行車的“慢行”方式,像馬可·波羅一樣,細細感受迷人、遙遠又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
其實早在2001年,菲奧林就曾有機會與其他9位騎行者從威尼斯騎行至北京,但當時的騎行計劃因意外事故遺憾中止。20多年后,適逢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他向好友法基內蒂提出再次啟程、騎行前往中國的想法,法基內蒂毫不猶豫地應允了。
“我們彼此熟識多年,都是威尼斯自行車騎行協會成員,曾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完成長途旅行,經驗豐富。這次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并肩上路。”菲奧林告訴筆者,這次騎行也得到了意大利文化部設立的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國家委員會的支持,更為他們增添了信心。
事實上,這段跨越歐亞大陸的旅程對兩位年過60歲的老人來說并不容易。騎行沿線地形復雜,氣候變幻無常,時而暴雨傾盆,時而烈日炎炎,據菲奧林回憶,兩人在沙漠地區就曾遭遇極為艱難的一段路途。在新疆鄯善縣,早晨7點出發時氣溫就已經超過30攝氏度,9點車把上的溫度計已經指向43攝氏度,午后地面溫度甚至達到70攝氏度。氣候干燥、溫差巨大給他們的旅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酷暑之外,語言不通也是騎行路上的困擾。菲奧林告訴筆者,他們對中文幾乎沒有了解,會說的中文只有“謝謝”“你好”和“不用了”,有時候借助翻譯軟件也不容易溝通。盡管困難重重,兩人仍對旅程充滿信心,提前進行了充分訓練,并堅信只要堅持,就能抵達終點。“700多年前,馬可·波羅出發時也對外國語言知之甚少,但他以真誠溝通、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我們也希望做同樣的事情,我們能戰勝這些困難。”菲奧林說。
在經歷了10300公里、歷時100天的騎行后,兩位意大利騎行者終于抵達了終點——中國北京。能夠追隨偉大探險家馬可·波羅的足跡,這讓兩位意大利老人異常興奮。菲奧林告訴筆者,出發前,他與法基內蒂特意在威尼斯總督府參觀了“馬可·波羅的世界:一位13世紀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覽。抵達北京后,他們又參觀了“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展覽。這段自行車之旅貫穿著許多與馬可·波羅相關的文化元素。
“通過這次旅程,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馬可·波羅是中意交流的重要符號。”菲奧林告訴筆者,一路上,每當他們向中國人提及馬可·波羅,都會引發熱情回應。“不僅如此,馬可·波羅這個名字就像是我們的通行證。從巴爾干半島、安納托利亞高原,到高加索山脈、中亞地區,尤其是在遼闊多彩的中國,這個名字仿佛能開啟家庭、商店,甚至人們心中的大門。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位偉大的威尼斯探險家,并且發自內心地喜愛他。”菲奧林說。
這段從威尼斯出發、騎向北京的橫跨歐亞騎行旅程有著不平凡的意義。兩位騎行者歷經風雨、跋涉千里,用腳步致敬馬可·波羅,用堅持詮釋勇氣、毅力與友誼,為馬可·波羅的精神書寫了新的注腳。
“中國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國度”
“蜿蜒崎嶇的明城墻,一直延伸到蒼茫原野盡頭。”中國的嘉峪關長城令菲奧林感到異常震撼。當天,他在日記里寫下:“這是驚心動魄的一瞥。”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騎行,重新走一遍馬可·波羅當年走過的路,親身體驗那些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的奇異景象與多彩文化。”菲奧林告訴筆者,這趟近100天的騎行探險的路上,如詩如畫的美景讓他們陶醉不已——吐魯番盆地的葡萄園像碧海般郁郁蔥蔥,敦煌的千佛洞閃爍著源自歷史深處的光彩,蜿蜒曲折的嘉峪關長城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景象深深刻在他們心底。
事實上,這已不是菲奧林第一次來到中國。早在1987年,他便曾與妻子共同開啟一段為期40天的中國之旅。而這次騎行之旅,讓他對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中國,街道更整潔了。即使是公園這類的公共場所也維護得很好,有很多工人在澆水、修剪、種植。我們看到的園林堪比凡爾賽宮的花園,色彩斑斕、鮮花簇擁。”在行經甘肅時,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道。
“這次騎行帶給我的是截然不同的體驗,我感受到中國的交通狀況正在發生深刻轉型,今日中國,已成為一個煥發著現代氣息的國家。”菲奧林告訴筆者,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還是個“自行車大國”,如今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汽車。城市街道寬闊干凈,公園等公共設施整潔有序,民眾的環保意識顯著提升。農村地區同樣煥然一新,處處是大片農田、果園。
相比沿途的自然風光景色,更令菲奧林動容的,是旅途中不斷遇見的人——他們熱情、慷慨、善良,總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比起騎行本身,更讓菲奧林動容的是他們在旅途中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我們的中文水平非常有限,但這并沒有阻礙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的溫暖與好客。”菲奧林回憶,自行車騎行必須面對風吹日曬、酷暑嚴寒,因此特別需要食物與補給。而每當他們需要幫助時,總有人主動靠近、熱心相助。“經常會有汽車在我們面前停下,司機遞來幾個蘋果、一瓶水,或者幾塊剛切好的瓜。”
有一次在甘肅,兩人的自行車壞了,酒店工作人員先是幫忙叫了出租車,由于出租車太小裝不下自行車,又用酒店餐車把行李、自行車運到附近車站,并和大巴司機解釋,讓他們得以順利抵達蘭州。“旅程中這樣溫暖的故事讓人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菲奧林說。
此外,沿途中還有許多令人難忘的瞬間:有人停下腳步與他們合影、索要簽名;有人驚訝于他們的年齡,64歲與67歲的數字總能換來滿滿的欽佩與尊重。菲奧林坦言,這段長達百日的騎行對體力是一種挑戰,但兩人也從中收獲了心靈的愜意與滿足。那些用笑容和行動表達的善意,見證著中意兩國人民的友誼。
“3個多月的騎行經歷和累積的情感,需要用更多時間消化、沉淀。”菲奧林表示,這趟令人興奮的旅程讓他們看到了中國的快速發展,領會到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國度,我們也在重溫馬可·波羅之旅后,從歷史的智慧中獲得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架起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
“真正抵達之前,我完全無法想象中國是什么樣子。”菲奧林坦言,“我希望通過騎行觀察世界,通過文字記錄中國,成為像馬可·波羅一樣的文化傳播者,連接起中西方的文化。”菲奧林透露,回到威尼斯后,他仍然繼續分享這段旅程的感悟,讓更多人了解遙遠的中國,并愛上中國、親近中國。
在切身走近中國后,菲奧林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中意兩國文明雖然相隔遙遠,卻有著如此多的相似與共鳴。”作為兩個有著豐富文化遺產和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大國,中意兩國人文交流亮點頻現——近年來,兩國成功互辦“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等展覽,廣受中國觀眾歡迎;中國杭州西湖與意大利維羅納老城、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與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景觀兩對世界文化遺產,創新性地開啟“世界遺產地結對”合作模式……這些豐碩成果不斷拓展中意兩國人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2024年,既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兩國文明的交流互鑒由此邁入嶄新階段。“我相信,中意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將更加豐富多彩,對此我非常期待。”菲奧林說。
正是無數像菲奧林這樣的友好使者,通過親身體驗、真誠講述,推動著中意文明在交流中互鑒,在互鑒中融合。
700年前,探險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將東方的故事帶回中世紀歐洲;如今,新時代的“馬可·波羅”不斷涌現——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圖蘭朵》旋律取材中國民歌《茉莉花》,安東尼亞諾童聲合唱團赴華吟唱中文古詩,中意法學家翻譯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他們以音樂、文字、學術等多元方式,在各自領域播撒著中意友好的種子,讓東西方的距離不斷拉近。
以菲奧林為代表,越來越多像他們一樣的“旅者”投身文化探尋之路,繼續追尋著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文化交流使者的腳步,重啟絲路旅程。他們成為最好的“橋梁”,讓廣袤的世界變得愈加緊密。
75歲的意大利人卡瑪洛塔,曾是導游,3年前,她萌生重走馬可·波羅之路、徒步來到中國的念頭,并于2022年4月從威尼斯啟程,攜登山杖東行,每日步行15至20公里,終于于2024年11月抵達西安;70歲的摩洛哥自行車運動員卡里姆·穆斯塔,去年從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騎自行車出發,沿著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伊本·白圖泰的足跡重走絲綢之路,跨越了非、歐、亞三大洲抵達中國。
跨越上萬公里的旅程,穿越近700年的對話,是對傳奇的致敬,更是對文化的禮贊。菲奧林和法基內蒂的故事,正激勵著更多人走出國門,去探索世界的遼闊與美好。在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之際,他們用自己的腳步與行動,搭建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向世界傳遞出和平與團結的信息。(嚴冰 宋佳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7日第05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