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后期政治概述
1918年至1945年的歷史,是世界現代史第二階段的歷史,即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世界現代歷史的一個新的轉折點,人類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
1918年是作為世界現代后期史的開端時期而載入史冊的。這是因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德國、匈牙利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的革命高漲,猛烈地沖擊著帝國主義體系,由于缺乏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社會民主黨的叛賣和帝國主義的鎮壓,遭到失敗。
繼戰后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革命運動和1923年歐洲革命的新高潮結束后,西歐和北美的資本主義進入了短暫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但是,在東方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卻此起彼伏,蓬勃發展,中國、朝鮮、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已成為國際無產階級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一部分,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組成部分。非洲的埃及、摩洛哥和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古巴、墨西哥等國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反帝斗爭。這些斗爭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曲折、反復和不可逾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但這些斗爭同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斗爭一樣,沉重地打擊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統治,有力地動搖著帝國主義的統治基礎。
在蘇維埃俄國,不僅建立了而且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政權。蘇維埃俄國戰勝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和武裝干涉后,開始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和文化發展落后的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俄國實踐相結合,進行了艱苦的理論探索和偉大實踐。列寧曾明確指出:"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削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特別強調,"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自20年代后期開始,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并始終沒能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對蘇聯后來的社會經濟發展,直至蘇聯在九十年代初解體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高度集中統一的、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優越性不可能充分發揮,同時使個人崇拜盛行,冤假錯案和政治迫害層出不窮,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為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教訓。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曾經是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支離破碎。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激烈的爭奪和討價還價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企圖使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化,建立起資本主義對整個人類的持久的絕對的統治。然而,相對的穩定和暫時的繁榮并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內在矛盾。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破壞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生產過剩危機。這場危機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國、日本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大肆擴軍備戰,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新的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爭奪世界霸權,加速戰爭準備,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卻實行所謂"不干涉政策",其實質是對德、日法西斯勢力實行綏靖政策,用犧牲中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方法,把法西斯勢力這股禍水東引向蘇聯,自己從中漁利。然而,英、法等國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法西斯國家并沒因英、法等國的縱容而放松侵略的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9月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度和廣度,遠遠的超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戰爭的時間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有4年零3個多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戰爭達6年之久,如果加上局部戰爭,則長達14年之久;再從參戰的國家和人口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36個國家,10.5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62%,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61個國家,17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80%;從戰爭波及的范圍看,第一次世界大戰作戰區域面積為400萬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達2200萬平方公里。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在亞洲,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后,中國開辟了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戰場;在歐洲,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社會主義蘇聯在世界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世界性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為了拯救人類文明,粉碎德、意、日法西斯稱霸世界的野心,蘇、美、英、中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結成廣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相互支持和配合。各國共產黨領導本國人民展開了包括武裝斗爭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反法西斯斗爭,是最終戰勝法西斯的重要條件之一。億萬人民在長期殘酷的戰爭中經受鍛煉和考驗,提高了覺悟,不斷增強徹底戰勝法西斯的信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于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人民開始了全國規模的抗日總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了投降書,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這是世界現代史的一個轉折點,人類社會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