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月經少色淡…… 這些都是血虛的信號。中醫講 “血養全身”,血虛不是簡單 “血少”,而是身體 “營養供給” 出了問題。想調好血虛,先弄清楚這 3 個常見原因,再對癥養 ——
血虛背后的 3 個 “真兇”
脾胃虛弱:氣血 “加工廠” 罷工
吃進去的食物靠脾胃轉化為氣血,長期飲食不規律(如節食、愛吃生冷)、久坐不動,會讓脾胃 “動力不足”。典型表現有吃飯沒胃口,大便稀溏不成形;說話有氣無力,蹲下站起時頭暈;女性月經顏色淡、量少,周期紊亂。
耗血太多:長期 “入不敷出”
血液生成慢卻消耗快,就會 “血虛”。常見場景包括慢性失血,如月經過多、長期痔瘡出血;過度消耗,如熬夜(傷肝血)、長期腦力勞動(傷脾血)、產后沒補好。身體會發出提醒,如眼睛干澀模糊、手腳發麻、指甲薄脆易裂。
肝郁氣滯:氣血 “堵在路上”
長期壓力大、愛生悶氣,肝氣郁結會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通(中醫稱 “肝藏血”)。典型表現為情緒低落、乳房脹痛、月經有血塊;皮膚暗黃、容易長斑,甚至失眠多夢。
對癥調理:針對原因找方法
脾胃虛弱 —— 先健脾胃,讓氣血 “生出來”
脾胃是氣血的源頭,脾胃好才能 “造” 出血。簡單有效的方法包括食療。
四神湯粥:用茯苓 20g、芡實 15g、蓮子 15g、炒山藥 20g 煮粥或打豆漿,每天 1 次,改善食欲和大便;
當歸黃芪瘦肉湯:當歸 10g(養血)+ 黃芪 20g(補氣)+ 瘦肉煮 40 分鐘,氣血雙補,適合疲勞乏力者。
每天按 “足三里”(外膝眼下 3 寸)和 “血海穴”(大腿內側,髕骨上緣 2 寸),每穴 3 分鐘,促進脾胃消化吸收。
耗血過多 —— 補養結合,把血 “補回來”
重點補心、肝血,同時減少消耗。
五紅湯:用紅豆、紅皮花生、紅棗、枸杞、紅糖煮水代茶,月經后連喝 3 天,溫和補血(適合女性);
豬肝枸杞湯:豬肝 100g(含鐵豐富)+ 枸杞 15g,每周 1 次,改善眼睛干澀、指甲脆(濕熱體質慎吃)。
生活習慣上,晚上 11 點前睡覺(“人臥血歸肝”,熬夜最傷肝血);少做高強度運動(如快跑、打球),避免耗氣傷血。
肝郁氣滯 —— 疏肝理氣,讓氣血 “通起來”
情緒通暢,血液才能流動順暢。情緒調節可每天散步 30 分鐘,或練習 “嘆氣法”,深吸氣后慢慢嘆氣,重復 5 次,釋放壓力。
按揉穴位方面,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間凹陷處)用拇指按壓并向腳趾方向推,至酸脹感,疏肝解郁,改善乳房脹痛;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掌心順時針揉 50 圈,寬胸理氣,心情會舒服很多。
血虛調理的 3 個 “生活常識”
補血別盲目,先看脾胃好不好。脾胃虛弱的人,別一開始就吃阿膠、紅棗,容易腹脹上火,建議先喝 3 天小米粥 + 生姜片(暖胃),再慢慢加補血食材(如紅棗、紅豆)。
避開 “傷血” 習慣,少吃冰飲、涼菜(傷脾胃,影響氣血生成);少久坐久視(“久坐傷肉,久視傷血”,每 1 小時起身活動 5 分鐘);女性經期后抓住 “黃金補血期”,喝五紅湯、吃紅棗桂圓,補得更快。
溫和運動助養血,選擇散步、八段錦、瑜伽等輕運動,促進氣血循環(忌劇烈運動,如跑步、打球,容易耗氣)。
結語:血虛調護,關鍵在 “對因”
血虛不是小事,但也別焦慮 —— 先觀察自己屬于哪種原因(脾胃虛、耗血多、情緒差),再對癥調理:脾胃虛就先健脾胃,耗血多就重點補心肝血,情緒差就多疏肝理氣。從今天起,試試對應的食療和按穴方法,慢慢就能感受到變化:食欲好了、精力足了、臉色紅潤了,這就是氣血在慢慢 “回來” 的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