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充沛,臟腑功能健旺,身體健康少病。所以,人體各種氣中,最重要的是元氣。元氣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稟生之后,更主要的是水谷精微滋養和補充。水谷精微的產生,依靠脾胃運化。所以,李氏在理論和醫療實踐中,重視脾胃,更重視元氣
1、脾胃與元氣
李氏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說明脾胃傷而元氣衰,元氣衰減不能防御,抵抗外邪而致病。人體健康依賴元氣充沛,生機才能活躍;元氣虧乏和消沉,生機就減弱。如果保持精力旺盛,就必須補元氣。補元氣就要健脾胃。如李氏《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云:“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論述了脾胃與元氣的重要性。
2、升降與元氣
李氏認為脾胃為精氣升降運動之樞紐。如《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間論》云“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清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生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升降正常,脾陽升法,元氣充沛;若失降失常,脾陽不升,元氣不充,就會患內傷病,或九竅不利之病,或惡寒發熱之證,或“肺之脾胃虛”,或"腎之脾胃虛"之病。
3、陰火與元氣
李氏在《脾胃論·飲食老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云:“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之。火于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元氣與陰火是一對矛盾,它們之間對立又統一。在生理上,元氣是升發的,陰火是降藏的。元氣升發則和煦心肺,下濟肝腎;陰火降藏則溫養腎肝,上滋心肺。倘若脾胃元氣不足,清陽下陷,谷氣不升,不足以上煦心肺,迫使肝腎陰火上乘陽位。元氣陷而陰火升,陰火越升,元氣越陷,這就是火于元氣不兩立,陰火上沖,耗傷元氣,產生內傷熱中病變。
4、內傷與元氣
李氏認為內傷致病主要有下列三種在:飲食不節,勞役過度和精神刺激。不論哪鐘最終得傷元氣而致病。如《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云:“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形體勞役則脾病,病脾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胃病則其胃不能獨行其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云:“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足心火,火 與元氣不兩立,火盛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可見,內傷病的根本是傷了元氣。
5、甘溫與元氣
甘溫除熱法創立于李氏,專為內傷發熱而設。《脾胃論·飲食老倦所傷的熱中論》云: “脾胃證始得,則氣高而踹,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沖……脾胃之氣下流,使谷不得升浮,是生發之氣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不足所致也。...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曰:‘溫能除大熱。’論述了氣溫而味甘者,能補元氣而瀉火邪。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暖火,故元氣復,必用甘溫之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