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托孤之臣也不在少數,但在這其中諸葛亮絕對是最特別的一位,他也是歷來托孤之臣的典范,因為他不僅是輔佐了年少的小皇帝,并且還挽回了搖搖欲墜的蜀漢。
眾所周知蜀漢其實是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就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了,夷陵之戰的失敗更是給蜀漢的國力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那么在劉備逝世后,諸葛亮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段才讓蜀漢的情況好轉的呢?
一、蜀漢困境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蜀漢的困境,要是說到蜀漢的困境就要從那一場劉備執意要打的戰爭說起了。關羽的死對于蜀漢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件事不僅讓劉備失去了自己的好弟弟,并且還失去了荊州,是以出于種種原因劉備定下了要攻打吳國的計劃。
必須要說的是,對于劉備的這一決定當年也是有不少人反對的。遺憾的是劉備并未聽得進去這些人的勸說,依舊帶著五萬大軍向著東吳進發了。這一次戰役延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劉備從當年出征時的雄心壯志,到之后面對當前劣勢不得不宣布退兵。
劉備帶著自己僅剩的大軍退守白帝城,可能是因為此戰的失敗,悲怒交加的劉備竟然病倒了,最開始大家也沒有當一回事,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倒下劉備就再也沒有起來過了,病重的劉備無奈只能在白帝城托孤。
想想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基業,還有那能力欠佳的孩子,劉備的心中很是不舍和不安。但他的身體自己也知道,這些事情他只能交給諸葛亮。劉備逝世了,蜀漢他所留下的爛攤子自然也就看不見了。
可以說益州在近些年中一直都生活在戰爭中,這不最開始因爭奪益州,劉備和劉璋之間爆發了戰役,在后面的時間中,劉備在益州也并不安定。經歷了戰爭并且人口也被曹操遷走了一部分,這對于劉備的益州來說是影響重大的。
這些勢力在當時所爭奪的是什么,不過就是人口和地盤。這些年劉備仗沒有少打,但是戰爭給他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他非但沒有因此實力得到提升,并且還越打仗,人口變得越少了,畢竟戰爭是要有犧牲的。
其實夷陵之戰的失敗給蜀漢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甚至能說動搖了蜀漢的根基,必須要說的是有些事情是隱瞞不住的。所以很多人都對蜀漢政權產生了懷疑的心理。并且在蜀漢內部也是派系林立的,尤其是益州派。
畢竟對于他們來說那個位置上的是誰根本就是無所謂的一件事,因為依靠他們在當地的勢力,只要是有人想得到這一片土地,就勢必要優待他們。其中最讓人憂心的就是當地的百姓對于蜀漢政權的懷疑。
并且在發現蜀漢內部人心動蕩的時候,曹操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其實當年這些勢力就已經知道應該怎么運用輿論了。曹操開始讓人放出風聲,直言蜀漢當前氣數,希望蜀漢能夠主動放棄帝號,臣服自己。
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經濟和人心上,蜀漢都是有很大問題的。相信大家此時也能理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蜀漢的困境。諸葛亮也知道當前想要挽回蜀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卻始終都沒有放棄過。
二、艱難挽回
依靠當前蜀漢困境要是以劉禪的能力是沒有辦法挽回,這也是為什么蜀漢事無巨細都要交給諸葛亮來決定的原因。面對當前的困境,諸葛亮很快就找到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點——人心。
是以在諸葛亮執政后第一件事就是讓整個蜀地對于蜀漢的支持回到之前。諸葛亮很快就開始更改紀年,將章武三年為建興元年。其實明眼人都能夠看出這一更改是不符合常規的,因為這是諸葛亮故意為之,他要通過紀念來讓百姓們明白,蜀漢的決心。
蜀漢所打出的口號就是“興復漢室”這一紀念也就是表示蜀漢要延續光武帝劉秀當年的中興。對于輿論諸葛亮也進行了反擊,首先就是舉例,當年劉邦最初起事的時候手中的勢力也并不強盛。
并且不僅是劉邦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也是這樣,當年劉秀處境也是很危機的,但即使是這樣這兩位依舊坐上了那九五之尊的位置,作為他們的后代劉備自然也是能坐上的。隨后又開始將當年劉備起事時的口號拾起。
既然當時曹操是利用的輿論,那諸葛亮同樣也就是利用輿論,畢竟曹操一直以來在三國的名聲就不是很好,這不又讓大家重新想起了當年那一段時間。“討曹滅賊”的口號劉備也是叫了很多年的。
在諸葛亮的運作之下,蜀漢又重新被大家所認可,當年曹操的所作所為也重新拿出來了。蜀漢因勢弱,是以很多的名士都不愿意出山,更不要說給予蜀漢幫助了,諸葛亮甚至是親自和這些名士交談。
讓他們認識到蜀漢的正統地位,明白曹操篡逆的本質。在諸葛亮的勸說下這些,這些人漸漸認識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統,開始站在蜀漢陣營。尤其是杜微,杜微當年可是在劉璋的麾下工作過的。
并且此人在當地很有聲望,遺憾的是在劉備成為益州之主后,他就不再愿意效力了。諸葛亮能夠將他請出,其實也就贏得整個益州集團的信任,畢竟要是連內部都不安穩,更不要說對抗外敵了。
三、對外政策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對外政策上了,眾所周知沒有永遠的敵人當然也不會有永遠的朋友,別看蜀漢和東吳之間的關系之前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孫權也不是蠢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只有和蜀漢合作才能有一線生機。
是以在夷陵之戰后,孫權就已經發現這一件事了,當年他就已經去給劉備送信,想要和劉備重歸于好,不要忘記了在東吳和蜀漢對戰的時候曹魏也沒閑著,這兩方雖說是到了對戰的地步,但對于整個三國的大局勢他們還是能看明白的。
并且此時劉備還沒有逝世,在孫權想要向他求和的時候,劉備還是同意了,畢竟要是曹魏來趁機分一杯羹也不是他們兩人想要看到的了。
但是雙方說好是有一個前提的,前提就是劉備還活著,在劉備逝世后,東吳的態度也變得微妙了起來。
為什么孫權之后發生改變了呢,其中原因也很簡單,上文也說了,在劉備逝世后整個蜀漢內憂外患,雖說孫權很擔憂曹魏對他出手,但要是能在蜀漢的身上得到好處,那不就可以壯大自己的勢力了,這樣在面對曹魏的時候也能多幾分底氣。
所以在發現蜀漢內部局勢并不是很好的時候,孫權就開始在暗中給那些有野心的人遞去橄欖枝,讓他們背叛蜀漢。不得不說的是還真的就讓孫權見到了成效,這不當年雍闿在南中的事情,其中就有孫權的手筆。
可以說孫權和曹魏一樣是很希望蜀漢能夠因為劉備的死混亂起來的,這不在雍闿投降了孫權后,孫權也是給予了他一個不低的位置。
并且對于諸葛亮派遣去的使者,孫權也是不太熱情,對于他是怎么想的諸葛亮能不知道,這不在鄧芝前往后直接就指出了當前東吳的危機,孫權最終還是答應和蜀漢交好。
結語
可以說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能夠延續這么久的國柞其中就有諸葛亮的功勞,甚至能說沒有諸葛亮也不能有蜀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