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就業市場的競爭都堪稱“血雨腥風”。企業HR的桌子堆滿了簡歷,考生們為了搶到心儀的工作,拼盡全力。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學校的畢業生卻能輕松拿下多個offer,甚至還沒畢業就被名企提前鎖定。這種“別人家的學校”現象,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當全國高校還在為就業率“卷”得頭破血流時,同濟大學的畢業生卻早已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2024屆畢業生的就業數據更是讓人直呼“離譜”:畢業去向落實率高達97.14%,本科生人均收獲12個offer,研究生更是人均17個offer。這不是普通的“就業好”,而是“別人搶著要”的程度。
同濟大學的畢業生為何如此搶手?答案藏在它的硬核實力里。從學科上來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不僅僅是同濟的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均被評為A+,而且同濟大學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學科也有著長足的進步,而隨著同濟在新工科領域的大力投入,該校的傳統學科與前沿技術也實現了深度融合,確保學生所學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同濟大學不僅在學術上“硬核”,在就業服務上更是“貼心到家”。學校與 3978 家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舉辦 600 多場招聘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信息和崗位選擇。更重要的是,同濟實施 “四大工程” 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包括工作機制效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供需對接成效提升和就業指導水平提升等工程。從生涯教育到精準幫扶,該校全方位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全方位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強勁的學科實力加上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保證了同濟大學高居不下的就業數據。
很多同學在本科畢業之后都會選擇深造,同濟大學的畢業生不僅在就業市場備受青睞,深造率同樣矚目。2024屆本科畢業生中,70.75%選擇繼續深造,其中54.58%留在國內,16.17%出國(境)。值得注意的是,24.25%的深造本科生被QS排名前50的頂尖高校錄取,97.68%的境內深造學生進入“雙一流”高校。
這種深造與就業的“雙高”格局,得益于同濟大學完善的培養體系。學校不僅注重學術能力的提升,還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實驗室等模式,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便能參與真實項目研發。從科研到職場,同濟學子始終具備競爭力。
同濟大學的就業優勢并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從學科建設到校企協同,從職業指導到深造支持,學校構建了完整的競爭力培養體系。可以看出,無論是選擇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同濟學子都能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多元能力,在未來發展中占據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