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長向西安市市長建言,建議學校取消用電子屏上課,回歸黑板。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西安家長建議學校取消電子屏上課
官方:非必要不使用
該建議稱,西安市許多學校使用的教學用電子屏使得學生們用眼疲勞現象普遍,現在中小學近視比例高也有這方面原因,因此建議學校取消電子屏的使用。
針對這一條建言,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政府作出了詳細的回應,提出落實“五項管理”的措施。其中提到,校方已經采取了相應措施,保護學生視力:在課堂教學中,非必要情況下不使用電子屏,必須使用時,單節課電子屏開啟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保證學生眼睛有足夠的休息間隔。
對此,有媒體記者采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視光科副主任醫師王靜。王靜表示,不應該全面取消電子屏的使用,合理規范使用即可。
王靜稱,電子屏是否影響視力由多項因素決定,不同電子屏的參數差異對視力的影響不同,電子屏的不同設置距離與單次使用時間長短也會造成不同影響。一般來說,不建議小孩持續注視電子屏超過15分鐘。
各地多所學校推行“無屏課堂”
記者梳理發現,其實,對電子屏的吐槽和抱怨已存在多時。去年,就有深圳家長留言,建議小學生課堂教學減少使用電子屏幕時間;一位“80后”家長在家長會上拿著話筒呼吁“學校能不能把電子屏黑板換成以前的正常黑板”的視頻,也曾在家長群里瘋傳。
一些學校開始推行“無屏課堂”。據媒體報道,從這個學期起,浙江杭州市江暉小學將周五上午設立為“素課日”——所有班級都停止使用電子屏,老師不能使用PPT等課件。
杭州市江暉小學“素課日”的課堂。圖/潮新聞
選擇“屏閉”的學校不少,方式和手段不盡相同。浙江衢州一所小學將選擇權交給任課老師,老師們可以每周隨機選一天作為“素課日”;湖北武漢一所小學為教室的一體機電子屏的后臺植入“限時軟件”,教師每節課累計使用12分鐘后,電子屏幕就會自動關閉,直到這節課結束,屏幕才能再次開啟;江蘇南京一所小學將每月6日、16日、26日設立為“教室無電子屏日”,當日全體老師上課時關閉大屏。
一項2829人參與的名為“學校是否應該取消電子屏教學”的投票顯示,53.4%的網友認為“不應全面取消電子屏教學,結合黑板合理使用即可”,30.9%的網友認為“應該取消用電子屏上課,回歸黑板”,14%的網友選擇“多媒體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沒有電子屏的課堂寸步難行”。
網友評論
有網友認為應該取消電子屏教學,“對視力有害無益”。
有網友覺得電子屏并沒有問題,“與科技結合的教育與時俱進是大趨勢”“新技術就應該用在教書育人上”。
還有網友認為電子屏是一種輔助手段,不必每節課都用,看需求決定。
保護眼睛,試試“202020”
有專家指出,研究顯示,使用電子屏幕與近視的發病率和患病率沒有顯著相關性。電子產品和近視的關系,更多的是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強度有關。
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主要是藍光和頻閃。屏幕越小,眼睛會離得越近,就越容易疲勞;投屏越大且越遠,就越能有效地保護眼睛。所以選擇的優劣次序應該是:投影儀>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
有條件情況下,投影儀或電視等屏幕較大的設備是首選,結合現有家庭居住用房特點,指導原則是觀看距離不小于屏幕對角線的4倍。
保證戶外運動時間也是預防近視的重要方法。如果孩子長時間在室內使用電子產品,勢必會大大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從而增加近視的風險。所以比起對電子屏“一刀切”,科學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顯得更加重要。
專家指出,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首先要堅持戶外運動,堅持每天日間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
0—3歲嬰幼兒不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品。
3—6歲幼兒盡量避免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
中小學生每天累計時長不宜超過1小時。
另外,要保持與屏幕適宜的觀看距離。電子屏幕的大小不同,適合觀看的距離就不同,應根據房間大小、觀看距離來選擇屏幕尺寸。
緩解眼睛疲勞,可使用“202020法則”:近距離用眼20分鐘,應該遠眺20英尺(約6米),不少于20秒。
讀寫的姿勢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還有前胸離桌緣一拳。
作為學生成長環境的第一責任人,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視屏時間”。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愛眼、護眼氛圍。畢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是最深的。
來源:九派新聞、都市快報、工人日報、央廣網、CCTV健康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