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圖源CFP
“阿姨,他為什么聽不懂我說話啊?”
“為什么我跟他說話,他不理我啊?”
不聾,卻對聲響不聞不問;
不盲,卻對你視而不見;
不啞,卻閉口不言。
1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可能內心豐富,卻無法與人溝通,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美麗可愛,卻象是天上的星星跌落到了人間,總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獨地閃爍。
是的,我們在這里談一談孤獨癥譜系障礙(ASD),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孤獨癥(Autism),也稱自閉癥,這是一類起病于3歲前的心理發育障礙,曾被認為是“精神癌癥”、是“不治之癥”。有的家長慨嘆,得知寶寶患上這個病,“仿佛被判了死刑”,整個人感覺天塌地陷,整個家庭仿佛陷入了無盡深淵。
2
隨著大眾識別與診斷水平的提升,加上電子產品的普及、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兒童孤獨癥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逐漸被大眾熟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的數據,全世界9.7億患有精神障礙的人群中,孤獨癥占2.9%(多動癥占8.8%)。據統計,男孩孤獨癥患病率約為女孩的3至4倍。另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美國每36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孤獨癥患者。
數據顯示,我國兒童孤獨癥患病率在7‰至1%;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自閉癥群體已超千萬,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超200萬。我們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75%的孤獨癥兒童在6歲以前沒有及時確診,90%的孤獨癥兒童無法接受正常教育,65%的國人還依然不能清晰地識別自閉癥。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經提及:抑郁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癥)、孤獨癥譜系障礙、自殺與自傷、物質使用障礙(藥物成癮)已成為我國兒童青少年常見的五大精神心理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隨著人們對孤獨癥認識水平的持續提高,隨著各種綜合干預手段的不斷探索,孤獨癥并非沒有辦法治療,只要早發現早介入,一些治療方法正在很好地改善孩子的生活狀態。
3
約2/3的孤獨癥患兒出生后逐漸發病,約1/3的患兒在正常發育1至2年后發病,稱為退行性發病。孤獨癥的病因尚不明確,有60%的孤獨癥跟遺傳(基因突變)有關,還可能與藥物、病毒感染、早產、高齡產等綜合因素有關,與養育方式、家庭環境并沒有多大關系,也與種族、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無關。
曾經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致自閉癥的冰箱母親”理論,認為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極度冷漠和對孩子刻板僵化的教養方式引發孤獨癥,這個理論與所謂的“致精神分裂癥的母親”理論一樣,已經被徹底否定掉,屬于無稽之談。所以,孤獨癥患兒的家長沒有必要自責甚至互相指責,直面現實積極應對,方是正途。
另外,麻腮風三聯疫苗疫苗(MMR)導致孤獨癥的歪理一度流行,這款疫苗可用于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三種兒童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這種說法也被新的研究證明并不成立。
4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小孩是否患有孤獨癥?
核心癥狀有三:(1)社會交往障礙;(2)溝通交流障礙;(3)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4)其他癥狀。我們分開細說。
孤獨癥的核心癥狀首先是社會交往障礙,尤其是與同齡兒童的交往障礙。
患兒在嬰幼兒期,沒有目光的交流和互動,對父母或他人的逗弄缺少興趣或沒啥反應,你看不到他主動求抱抱的姿態,哪怕被父母抱起來,他的身體還是僵硬的,你能感到他不愿與人貼近和親近,你看不到他臉上的社交性微笑,他不去觀察更不去模仿他人的簡單動作,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他可能根本就不予理會,仿佛對誰都冷冷淡淡愛答不理,對媽媽沒啥依戀,對陌生人缺少應有的害怕或緊張,缺乏與同齡兒童一起玩耍的興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問題,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不會求安慰,別人身體不舒服或不高興,他不會去關心更不會去安慰。
隨著年齡增長和病情的改善,患兒對父母、同胞有可能變得友好,有一定的感情,但仍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他人主動交往的興趣和行為。部分患兒也想跟別人交往,但不知道怎么交往,只是在旁邊默默地看著。他們會用一些刻板重復的語言跟人交往,比方說見了別的小朋友只知道問你多大了、你家住哪。還有患兒會用一些奇怪的行為跟人交往,比如不分場合地去摟抱對方,親對方或掐對方,這是他們自身概念里的交往方式,他們很難學會和遵循一般的社會交往規則。
有的患兒到了成年,仍缺乏足夠的社會交往的興趣和技能,有的雖然也想交朋友,對異性也可能有興趣,但因為對社交情景缺乏應有的理解,對他人的興趣、情感不能做出恰當的的反應,你的幽默他不會意,你的隱喻他不懂,情感交流和互動有問題,難以建立友誼、戀愛和婚姻關系。
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其次是交流障礙,尤其是言語交流障礙。
患兒說話通常比較晚,可能兩三歲甚至三四歲才開始說話,之后言語進步也很慢,有些患兒甚至終身終生不言不語(并非啞巴),也有孩子可能剛開始有語言,但發病后言語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患兒往往言語理解有困難,如果你問他“今年多大了”,他可能會用手勢比劃一個范圍,告訴你“我這么大了”,分不清年齡大小和物體大小的概念。患兒的言語內容和形式異常,會重復別人剛剛說過的話,你問他“你多大了”,他也說“你多大了”,這叫做言語的即刻模仿;有的患兒會自言自語地倒倒咕咕地重復某些廣告詞,這叫做言語的延遲模仿;患兒往往難以去描述一件事,會反復問同一個問題,反復說一些詞句,反復說同一個他感興趣的話題,這叫做言語的刻板重復。
患兒缺乏言語組織和運用能力,主動言語少,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表達愿望或描述一件事,有時答非所問,前后語句缺乏聯系,語法結構存在錯誤,人稱代詞分辨不清,用特定的自創詞語來表達固定的含義,比如有的男性患兒可能會對一個他心儀的少女說出“你是純潔透明的”這樣的話。患兒靠感興趣的刻板言語進行交流,反復訴說同一件事或糾纏于同一話題。患兒的語調平淡,缺少抑揚頓挫沒節律,不能運用語調、語速、語氣的重音變化來輔助交流。另外,患兒大多不會用點頭、搖頭、手勢動作來表示同意不同意,表情常常缺少變化,這叫做非言語交流障礙。
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再次是興趣狹窄和僵化刻板、墨守成規的行為方式。
患兒通常對玩具、動畫片等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卻迷戀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旋轉物品、排列物品、聽某種單調重復的聲音或音樂。比如,有的患兒喜歡轉鍋蓋,一轉轉半天,樂此不疲,有的特別喜歡聽下水道的流水聲,還有的反復地倒錄像帶就看某一段電視,這叫做興趣狹窄。
部分患兒高度專注或癡迷文字、數字、日期、地圖、繪畫、樂器等,表現出良好甚至出眾的機械記憶能力、空間視覺等能力,這也被稱為“孤獨癥才能”或“天才病”等,但由于成年后的生活和交往能力差,被稱為“白癡學者”。這可能是補償型代償機制在自動發揮作用,用另一種事物來代替自己當前的缺陷,以減輕缺陷帶來的痛苦。
有的孤獨癥患兒重復上下樓梯,重復地用一種方式玩玩具,反復畫一幅畫或反復寫幾個字,吃飯只吃少數幾種食物,衣服就穿那一身不讓更換,家里家具等物品的位置不能變,老師的發型不能變,食物必須按特定方式擺放,必須走同一條路線回家,總之,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一旦變了他們就容易納入焦慮煩躁不安。這屬于機械刻板的重復行為。
有的孤獨癥患兒患兒對人或動物沒啥興趣,卻對瓶子、盒子、繩子等一些沒有生命的物品產生依戀,隨時攜帶愛不釋手,如果你給他拿走,他們就會煩躁哭鬧。
有的患兒出現重復蹦跳、反復拍手、將手放在眼前撲動和凝視、自己手轉手、自己轉圈、用腳尖走路等刻板重復的怪異動作,還可能反復嗅聞物品,反復摸光滑的物體表面等。
孤獨癥還有其他癥狀。
除以上核心癥狀外,有的患兒感官或過于敏感或過于遲鈍,對某些聲音、光線、觸覺等刺激過于敏感,如聽到尖銳的聲音會捂住耳朵、看到強光會瞇眼或躲避等。有專家指出,如果你覺得你耳朵邊上有大的或者刺耳的聲音,在一些孤獨癥患兒的耳朵里,這個聲音可能要放大50倍!有的患兒拍照時候害怕閃光燈,甚至聲嘶力竭地要逃走,還有的孩子會追著聞別人身上的味道,有的總是斜著眼看東西。有的對痛感刺激或溫度的變化反應遲鈍,有的還存在自己發笑、情緒不穩、沖動攻擊、自傷自殘等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其他癥狀可能是孤獨癥的共患病(伴發疾病)引起的。
共患病在孤獨癥人群中很常見。有研究顯示,七成以上的孤獨癥患兒,會有至少一種共患病,超過30%的患兒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共患病。孤獨癥共患病的種類比較多,包括智力發育障礙、抽動障礙、情感障礙、睡眠障礙、焦慮障礙,還包括癲癇、腦癱、巨頭癥、節結性硬化、胃腸道問題和飲食問題等等。而30%至50%的孤獨癥患兒同時患有多動癥,多動癥主要癥狀包括活動過度、注意缺陷和沖動行為,但智力是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正常,也沒有孤獨癥的興趣狹窄、刻板行為等癥狀。共患病的存在,增加了確診難度,需要更多干預和治療。
兒童少年精神分裂癥有時候看起來像孤獨癥,如孤僻離群、自語自笑、情感淡漠等,也可能言語少或者在一定時期內不言語,但言語功能沒有實質性損害,可逐漸恢復,而藥物的療效明顯優于孤獨癥,部分患兒用藥后可完全康復。
5
患了孤獨癥,怎么辦?
一般認為,孤獨癥如果不能及時識別和正確干預,將伴隨患者一生,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嚴重傷害,給患者的家庭帶來長期陰影。近年來,隨著診斷能力、早期干預、康復訓練質量的提高,部分患兒的認知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達到正常水平,從而回歸到社會正常生活。
孤獨癥早防早治效果好。年齡越小,大腦的可塑性越好,干預效果越顯著。那么,如何早發現?主要靠家長和醫生對孩子行為的觀察。首先是做好科普宣傳,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家長了解孤獨癥、懂得如何識別孤獨癥,其次要把篩查融入到兒童日常保健工作,做好篩查預警,力爭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而幼兒園老師、兒科醫生等相關人員的培訓也相當重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內科研究員韓穎介紹,孤獨癥的早期預警信號往往在嬰幼兒期即可觀察到,對此家長需特別關注,如3月齡時對聲音無反應、6月齡時不會笑出聲、12月齡時對名字無反應、2歲時興趣刻板單一等,都要警惕。
孤獨癥主要治療途徑為教育干預康復訓練,只有在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2至6歲是效果最顯著階段,如能在3歲前接受長期的科學的系統的干預,機構和家庭需要保證每周40小時以上的的干預,并持續2至3年,可以有比較好的康復效果。
過去幾十年,世界各國在孤獨癥的教育干預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是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的行為分析療法(ABA)。該方法的原理并不復雜,簡單來說,當一個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及時加以強化,當孩子不會或做不到的時候,去積極地輔助他、提示他,當出現一些對抗性或破壞性的行為時,做一些溫和的懲罰教育,忌簡單粗暴。教育干預訓練還包括孤獨癥結構化教學法(TEACCH),包括人際關系發展干預法(RDI)當中的地板時光、圖片交換交流系統、共同注意訓練等。這些方法都是在改善核心癥狀的同時,促進智力發展,培養自理能力,可使部分患兒成年后能夠獨立學習、工作和生活。
專家提醒,至于感覺統合治療、聽覺統合治療等輔助療法,家長應充分考慮時間、價格等因素,慎重選擇。關于用藥也要慎重,0至6歲患兒不推薦使用藥物,6歲以上患兒可根據目標癥狀并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礎上適當用藥,并盡可能單一用藥。近年來,有運用針灸、湯劑等中醫方法治療孤獨癥的案例,但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科學在發展,孤獨癥治療方法的探索也在持續,各種新的方法在陸續驗證當中,有的用機器人和虛擬現實技術,提高患兒的參與度、共同注意力和社交技能。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等技術也在研究探討中,但有效性和副作用還有待驗證。對這些新療法的動態信息,家長們要保持關注,積極但謹慎地選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
誰家的孩子不是寶?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娃?當自家寶寶確診后,父母往往猶如遭受晴天霹靂,特別為孩子們的疾病著急,動了情緒的時候,理性就容易跑偏,有的父母對于任何道聽途說來的治療方法,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要去試一試。然而,打著包治百病幌子的“神醫”必然是神棍,如果哪家機構宣傳保證能夠“徹底治愈”孤獨癥,家長就要多留一個心眼,多咨詢權威官方醫院的專家,謹防上當受騙,既花了冤枉錢,又錯過早期干預的重要時機。畢竟,孤獨癥之所以叫做譜系障礙,是因為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貽誤了最價干預時機的重度孤獨癥患兒,大概率是不能治愈的,將是把伴隨終身的殘障性疾病。這一點,無須諱言,只能面對。
6
家庭、社會和國家合力為孤獨癥患兒打造溫暖港灣。
由于我國的專業康復師存在較大人才缺口,過半患兒家庭有一人(大都是媽媽)只能放棄工作,專職照看孩子,她們往往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有的一想到自己的孩子遲遲不能叫一聲媽媽,心情就會郁悶到極點。受過去一些陳舊認知的影響,患兒家長確實容易陷入悲觀。但科學在進步,公眾對孤獨癥的理解認識與關心支持都有了很大進步。家長要客觀地看待現實,保持穩定情緒,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為孩子癥狀的改善提供一個堅實而溫暖的港灣。當然,如果心理狀態持續很差,家長也要對記得自己好一點,可以尋求心理方面的專業支持,做做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必要時服用一點調整情緒的藥物。
實際上,國家對孤獨癥也給與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指出,要加強針對家庭的心理支持和技能培訓,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干預康復,通過養育過程中的陪伴互動、生活照護和游戲玩耍,開展家庭干預,鼓勵醫療機構和家庭聯動共同促進患兒癥狀改善和康復,努力幫助孤獨癥患兒家庭走出困境。國家衛健委2022年12月發布的針對孤獨癥康復及幫扶體系表示,要將預警征象篩查內容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現兒童孤獨癥等5類殘疾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篩查。
孤獨癥患兒也越發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比如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主要成員是孤獨癥孩子的家長,大家可以進行很好的交流和互相支持。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主任王琦曾對媒體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特世界,沒必要過度矯正他們的刻板行為,而是將其轉化為社會適應技能;孤獨癥孩子首先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需求,不要一味地盯著他們的缺陷,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孩子的自主性一旦培養起來,很多問題就可以有效解決。
隨著多元社會的進步,在世界范圍內,有一些孤獨癥患者和研究人員,傾向于將孤獨癥當作人類自然呈現出來的多樣性,不再把孤獨癥當成單純的病態。今后,如果我們的小學中學甚至職場,對于孤獨癥人士多一份理解、關懷、支持和幫助,就可以顯著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實際上,輕度孤獨癥的比例越來越高,有數據說大概有70%的孤獨癥孩子是輕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些孩子的未來就將是光明的。
有孤獨癥領域的專家指出,15至20年前看過的患兒里,現在已經有很多擁有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有些在各自領域做出了不錯的成就。他呼吁,雖然到目前為止,孤獨癥還是一個世界醫學難題,但它不再是一個“不治之癥”,整個社會都在行動,家長要有信心,對孩子要有耐心,孤獨癥兒童將得到更多關懷。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文/張加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