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了一個扎心的真相: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源,是操心太多。
前段時間,朋友小魚和我吐槽:為什么自己越操心別人,反而越被人嫌棄?
她說她老公得過胃病,于是格外注重老公的飲食。
有一次,老公要去朋友家吃飯,小魚擔心他吃得不干凈,便不顧老公的拒絕,做了盒飯讓他帶去吃。
結果晚上回來,小魚發現盒飯根本沒動過,覺得老公根本不在意自己的付出。
兩人為此吵了一架,小魚覺得自己是為對方好,但老公卻指責小魚管太多。
小魚對兒子也是操碎了心,主動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上什么興趣班、升學選擇等,每天都盯著兒子做公功課到很晚。
然而,兒子卻越來越煩她,甚至一跟她說話就容易發脾氣。
小魚不懂:“為什么我那么關心他們,他們不但不感激,還指責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聽完我對小魚說:“你的問題不在于關心他們,而是太關心了。”
很多人也和小魚一樣,每天都在操心父母、伴侶、孩子等,卻被對方嫌棄“太煩”“太啰嗦”……
結果卻是,自己越操心,卻越趕走身邊最親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自己不操心,對方越變越糟糕怎么辦?該如何應對這種“操心”?
今天,壹心理就想和你聊聊,這種讓我們吃力不討好的“過度操心”。
喜歡過度操心的人,背后是什么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過度操心的人往往出于兩種心理:
1、“只有聽我的,壞結果才不會發生”。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擔憂未來,擔憂身邊的每一個人。
TA們會頻繁關注關系中的另一方,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期待來行動,覺得只有這樣,壞結果才不會發生。
這就是我們最避之不及的“控制欲”。
比如,過度操心的父母會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讓孩子嘗試任何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主動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不允許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也會頻繁詢問和叮囑孩子的生活動態,甚至干涉孩子的朋友圈……
美國心理學家Julian Rotter認為,個體對行為和環境的控制感是人類重要的心理需求,能幫助人們應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提高自信和自尊。
在Rotter的觀點里,人的控制有兩種類型:
一種叫做內部控制點類型。這類人認為是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決定了生活的結果,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自己而起,傾向于相信“事在人為”;
另一種則是外部控制點類型。與內部控制相反,這類人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命運安排,TA們更傾向于接受現實。
過度操心的人,就是屬于內部控制點類型,TA們認為這種通過控制獲得的力量,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保護對方,也能對抗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
2、“我必須替對方打理好一切”。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會有一種“救世主”心態:“我怕你做不好”“我怕你做錯了”……
明明有些事情都超出了TA們的能力范圍,但TA們還是要將責任扛到自己身上。
但這種過度操心,常常會讓對方認為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
其實,這種心態的本質,是迎合型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精神分析重要的理論之一,它指的是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是一種最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
心理學家謝爾登·卡什丹在該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了依賴型、權力型、情欲型與迎合型這四種投射性認同類型。
他認為,迎合型投射認同,是竭力誘導他人身上的內疚和感激之情,從而實現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這是人為了滿足自我需求和自我價值所經歷的道路之一。
就像阿德勒所說的,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是因為人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
朋友小魚如此操心老公和孩子,也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關心”,得到老公和孩子“好妻子”“好媽媽”的評價。
這種過度操心是TA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最終是為了滿足自己。
所以說,過度操心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掠奪性很強的隱形控制行為。
過度操心的人,可能從未被好好地愛過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一個人過度操心的根源,是沒有足夠的自我同一性。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到,在個體18歲之前,個體一直都在處理關于自我的問題,即:
·我是否是獨立存在?
·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為了成為想成為的人,可以做什么?
埃里克森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會因為不健康的家庭環境而沒有被好好解答,導致TA們無法從自己身上得到答案,只能從他人那獲得。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程度的高低,提出了四種基本的教養方式,分別是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
其中,在專斷型教養下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自我同一性”不足的情況。
戴安娜認為,專斷型父母通常要求孩子要懂事、聽話、聰明。而孩子會因此形成“只有自己優秀才有價值”的觀念,TA們會逼迫自己承擔著超出自己年齡的責任,如照顧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養家責任等。
小魚就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
有一件事讓小魚印象深刻,她上學時曾經請求媽媽給自己買化妝品,但媽媽拒絕了。
她便省吃儉用,用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一盒劣質眼影和口紅,但被媽媽發現后,媽媽竟然當面將眼影和口紅摳出來扔進了馬桶里。
小魚哭著問母親:“我不用就行了,為什么要破壞掉我喜歡的東西?”
她媽媽卻冷漠地說:“沒有為什么,你是我的孩子,必須聽我的。”
從那之后,小魚再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她開始學習如何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買化妝品、不玩玩具、不看閑書、好好學習……而她也確實得到了父母的認可。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好的母親能夠滿足孩子的全能感,孩子會因此形成真性自體,即孩子認為自己是強大的、獨立的,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反之,當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全能感,孩子會形成虛假自體,即TA們會主動迎合媽媽的喜好,比如“承擔責任”“成為乖孩子”等,以得到媽媽的關愛和信任,培養出虛假的全能感。
這種行為將成為TA們生活的動力和價值準則,并延續到成人時期的種種關系中。
心理學家馬丁·考溫頓的自我價值理論認為,人天生具有維護自我價值的需求,當一個人認為自我價值即將被威脅時,TA們會使用各種措施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對小魚來說,她從小就擔心自己無法成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結婚后,她開始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媽媽,這種想法讓她感到挫敗。
于是她只能事事操心,用盡全力成為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好妻子、好媽媽。
人總會被年少時得不到的事物困擾一生。
壓抑自己,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已經成了TA們最習慣的手段。
對TA們來說,這不僅是對自我的保護,更是對自己從未得到過真正的愛、支持和認同的一種“童年報復性補償”。
你越操心,越趕走親人、伴侶、孩子……
過度操心,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1、關系越處越“爛”。
在任何關系里,過度操心帶來的強控制欲,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父母總是操心孩子過了30歲還未婚未育,擔心孩子會孤獨終老、沒有依靠,于是整天忙著催婚,想方設法逼孩子相親,結果導致孩子越來越抗拒和父母溝通,連電話都不肯接……
在親密關系中也是如此。
心理學家Johnson指出在四種伴侶之間的暴力類型中,有三種暴力類型(親密恐怖暴力、暴力抵抗、相互暴力)與個體或伴侶一方或雙方的強控制行為有關。
這種壓抑感和不信任感會逐漸累積,導致情感上的疏離。
2、增加個人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過度操心的人常常會混淆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出現和小魚一樣“吃力不討好”的情況。
TA們常常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他人,并渴求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有相應的積極反饋。
一旦得不到積極反饋,會導致對自我的認同更加匱乏,陷入對自我和他人的憎恨中。
心理學家Braiker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他發現當個體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時,會導致出現長期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表現為抑郁、焦慮、失眠等癥狀。
因為自己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回報和認可,TA們常常會感到無力、無助甚至絕望。
有句話說:操心過度,注定命苦。
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
如果你怎么操心都無法改變對方,說明這是TA生命中必須修煉的課題。
強行介入他人的命運,只會過度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背負不屬于你的人生責任。
不要過度操心他人,哪怕是你的家人
如果你也因為過度操心感到焦慮、疲憊,不知如何是好,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學會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系中的一切矛盾,無非兩點:要么自己的事別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別人的事。
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方法,即這件事的后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當你想要操心、想要替對方處理一切時,先想一想:
這件事最終的承擔者是誰?
舉個例子,當父母操心孩子還不結婚不生孩子時,想一想,不結婚生娃的后果,是父母承擔還是孩子承擔?
當我們想通了這個課題,我們就會停下那顆躍躍欲試的心,重塑邊界感,將自主權交還對方。
2.操心他人之前,更要操心自己。
過度操心的人,不妨試著練習“自私”一點,把注意力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優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首先,你可以設定一個自我照顧的時間: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給自己,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如看電影、看書、做瑜伽、冥想、聽音樂等。
在這段時間里,要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的事情所干擾。這不僅能讓自己放松身心,還能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
再者,嘗試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愛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長和實現個人價值上。
當你有了自己明確的方向和追求,就會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過度關注,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內心感受。
3.接納無意義擔憂。
當然,對我們來說,要一瞬間改變過度操心的習慣并不容易。
但我們可以利用ARC模型來觀察自己的情緒,逐步理清自己擔憂的由來,然后接受它。
A是發生的事情。
比如,我們具體在操心什么場景?是孩子不學習?還是老公降溫不知道多穿衣服?
R是情緒反應,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感受:
第一個是身體的感覺:當我們在操心時,身體有什么感覺?緊張?生氣?渾身發抖?
第二個是想法:我會聯想到什么?
舉個例子,我緊張可能是想到了孩子之前不好好學習,被老師說不稱職;可能是想到了老公之前因為感冒發燒到39°,導致身體承受了很多痛苦。
第三個是行為:即我會因此做什么?
比如我會強制給孩子報許多輔導班,強迫老公穿好幾件衣服等。
C是結果:當我做出這些行為時,有什么結果?
孩子和老公可能會因為我的強迫而不滿,我可能會因此更加擔憂,并沒有對自己和關系產生任何好處。
接納無意義擔憂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能,但通過持續的努力,我們可以逐漸擺脫過度操心的束縛,過上更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楊絳先生曾在100歲生日時感嘆:“世界終歸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因為任何人都會離開,我們始終要學會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才能更好地去愛他人。
允許自己從“應該”與“必須”里抽身,也請把更多的關心和愛分給自己。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真正好的關系是:我是愛你的,但我們都是自由的。
你愛的人自有TA的命運,你也有權利享受你的人生。
當你不再把心分成碎片分給別人,完整的心理能量反而能讓你獲得真正的愛。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sixer
編輯:嚕嚕、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謝爾登·卡什丹.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唐納德·溫尼科特.嬰兒與母親.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3]JOHNSON M P.Conflict and control:gender symmetry and asymmetry in domestic violence[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06,12(11):1003-1018.
[4]Yalom Irvin D., & Crouch E. C. (199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Psychiatry.
[5]劉慶奇, 孫曉軍, 周宗奎, 牛更楓. (2015).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 線上積極反饋的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3(6).
[6]Rotter J B .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66, 80.
過度操心的根源,往往深植于原生家庭的創傷。
如果你也成長于一個過度操心的家庭,因為父母的掌控而感到窒息,或因代際遺傳而習得的過度操心而陷入焦慮、深感無力,不妨試試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為你構建一個安全的環境,耐心地聆聽你的苦惱,幫助你覺察關心背后的心理動機,重新連接內心的真實感受。通過心理咨詢,你能修復過去的創傷,堅定地重建自己的生活,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半價咨詢優惠,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