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課題分離,家長可能會說:
我知道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也經常對孩子這樣說,爸媽幫不了你學習,學習也是為了孩子自己有個好的起點。
但父母雖然嘴上這樣說,但對學習的事還是比孩子自己更上心,更著急,更焦慮,也更勤快。
在我娃初三之前,我也是這樣的心態,恨不得盯緊孩子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
特別勤快,特別敬業的為孩子的學習,督促千千萬萬遍。
可是,我對孩子學習方面的用力過猛,并沒有讓孩子對我充滿感激,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我學習都是為了你。
特別委屈,也特別憤怒。怎么他的學習就成了我的事?怎么學習就是為了我呢?
后來才明白,是我跟孩子的學習糾纏太深了,共性太密切了。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跟孩子進行課題分離。各自負責,各司其職。
像學習的事,像孩子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歸屬于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這時父母就不能拿“為孩子好”而入侵孩子的課題,自己還渾然不知。
在我輔導父母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父母:
孩子不吃早飯和晚飯,父母就一遍遍叮囑,一次次崩潰,覺得這樣特別傷害孩子身體;
孩子熬夜不想睡,父母就一遍遍催促,一次次吵架,痛哭流涕的哀求孩子或暴力制止孩子早點睡;
孩子不覺得冷,父母會一遍遍要求孩子穿厚點;
孩子不想學習,父母會不厭其煩講道理、說教、用各種方法套路孩子。
我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都是向好的,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有個好身體,也有個好成績。
但父母不能包辦所有的事,也不能讓孩子完全按著自己的意愿和規則做事。
父母的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什么事都完成得利索,做任何事都有條理,都未雨綢繆,這是父母的習慣。
但不能將父母的習慣同步遷移給孩子,父母要是一意孤行干預孩子的課題,迎來的只是孩子的對抗,導致更多的矛盾。
太能干和包辦太多的父母,也會給孩子造成一種依賴:
天塌下來都有父母頂著。沒有父母不能解決掉的問題。
所以孩子就心安理得躺平,什么都不用想,但凡有一點問題就直接甩鍋,任性到讓父母崩潰和無語。
父母生氣孩子怎么會這樣?但卻從沒想過是父母自己太能干,太溺愛孩子,對孩子太沒有邊界,才會導致孩子又懶又任性又缺乏自驅力。
喜歡舒適區是人的本性,外界條件太舒適,沒有人喜歡主動吃苦和承擔。
家長覺得很委屈:
我為孩子好,還不是想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還不是為孩子好!不然我圖啥!
孩子也覺得委屈:
父母一點都不尊重我!這不允許,那也不允許,就是想控制我!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與呵護,但到了青春期后,父母要變懶一點,要狠心一點,不去幫孩子搞定所有的事。
讓孩子也學會面對問題,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在困難中覺醒與自立。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需要面對的課題。
阿德勒認為課題分離要遵循一個原則:
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直白點來說就是誰的事,誰負責。
像孩子的身體與習慣,孩子的學習,最終負責人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但父母常常拿愛孩子,而混淆不清課題。常常把孩子自己的事越俎代庖,父母只要能做、會做全是父母的事。
但家長忽略了另一個問題:
孩子連自己的課題都不需要負責,又怎么有驅動力去實現目標?
我也是跳了很多坑后,才學會了后退一步,跟孩子進行了課題分離。
像學習,生活和思想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我就一概不再過問,作業怎么寫?什么時候寫?學什么?怎么學?什么時候睡?孩子吃什么?要不要吃?什么時間吃?
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可以自主決定的事,我只提醒,但不強制。
即便我跟孩子意見不一致,我也不再執拗的想要改變孩子,完全尊重他的選擇,哪怕是坑只要孩子愿意跳,就隨他唄。
不該管,就放下,管不了,就不管。不逼,不哄,也不勸。
真正做到了與孩子的課題分離,結果是:
我不焦慮了,不擔心了,情緒穩定了,對孩子包容與開放以及抱持性態度。
孩子也開始主動承擔,主動思考,認為學習是他的事,也是很重要的事。
當孩子把學習真正當成他自己的目標時,自驅力也就爆發了,在學習中慢慢體會到了久違的快樂與充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