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等八部門發布的《2024年度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結果》引發行業震動。此次“雙隨機、一公開”行動中,100家國家級機構被抽查,32家問題纏身,其中10家因涉嫌出具虛假報告、超范圍檢測、使用過期資質等嚴重違規行為被重點曝光。這一結果不僅暴露了檢驗檢測行業的監管漏洞,更將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信任危機推至臺前。
“國家級”機構何以淪為數據造假重災區?
此次抽查聚焦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監測、機動車檢驗等高敏感領域,但問題機構占比高達32%。例如,部分機構被查出“使用過期資質認定證書”,其檢測報告的合法性直接存疑;另有機構涉嫌“超范圍出具檢測結果”,如未獲認證卻擅自開展特定項目檢測,這類行為可能導致重大公共安全隱患。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機構甚至偽造數據,為不合格產品“背書”。市場監管總局已責令問題機構限期整改,并將10家情節嚴重者移交屬地部門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本應是行業準入門檻。根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機構需滿足固定場所、專業技術人員、合規設備等硬性條件,并定期接受評審。然而,部分機構通過偽造材料或利用監管漏洞取得資質,暴露出資質認定流程中“形式審查”與“實質能力”的脫節。
當前,檢驗檢測行業違規行為屢禁不止,處罰力度過輕是重要誘因。盡管國家已將相關處罰金額從10萬元提升至30萬元,但相較于檢測機構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違規收益,這樣的處罰標準仍顯得“隔靴搔癢”。以某知名檢測機構為例,其通過虛假報告獲取的合作項目年收益超千萬元,而30萬元的最高罰款僅相當于其3天的營業收入,違法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
這種“高收益、低風險”的畸形利益格局,實際上變相縱容了檢測機構的違規沖動。違規機構往往心存僥幸,認為即使被查出,罰款也僅僅是其巨額收益的“九牛一毛”,從而導致違規行為屢禁不止。這種現狀不僅嚴重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更對消費者權益造成了潛在威脅。
為扭轉這一局面,【清揚君·日化輿情分析室】建議相關部門建立“階梯式處罰+行業禁入”的懲戒體系。對于初犯者,應處以違法所得3-5倍的罰款,大幅提高其違法成本;對于屢教不改的違規機構,實施“雙罰制”,不僅要對機構進行重罰,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個人責任,讓違規行為的直接責任人也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對于情節特別嚴重者,應永久性取消其資質認證,并將其列入行業黑名單,徹底清除其在行業內的生存空間。
只有讓違規者真正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當前的違規亂象,形成有效的震懾力,讓檢測機構不敢輕易違規。同時,這也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執法力度,確保各項處罰措施能夠落到實處,讓“權威檢測”真正回歸其應有的公信力,為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日化美妝行業:虛假報告的“隱秘角落”
【清揚君·日化輿情分析室】調查發現,檢驗檢測亂象并非孤例,日化美妝行業更是重災區。一些品牌為夸大產品功效,與第三方檢測機構合謀虛構數據,例如將普通保濕成分包裝成“抗衰黑科技”,或通過選擇性披露檢測結果誤導消費者。更有甚者,直接偽造檢測報告,利用消費者對“權威認證”的信任牟利。
這類行為不僅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更直接觸犯《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中“嚴禁出具虛假報告”的底線。然而,由于檢測機構與企業的利益捆綁,加之消費者鑒別能力有限,此類亂象長期隱匿于市場暗角。
如何構建檢驗檢測行業新生態
近年來,針對檢驗檢測行業的亂象,市場監管總局持續加大監管力度,不斷探索創新監管模式。2024年的監督抽查工作更是亮點頻出,首次實現了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海關總署、國家藥監局等八部門的聯合執法,開創了“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的協同監管新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執法效率和監管效能。與此同時,資質認定改革也在穩步推進,通過“三管齊下”的組合拳——簡化流程為合規機構減負、強化懲戒形成震懾效應、技術賦能實現智慧監管,多措并舉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然而,政策規制只是治標之策,要從根本上解決行業頑疾,還需構建“政策引導+市場培育+社會共治”的立體化治理體系。
在市場培育方面,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第三方檢測機構升級檢測設備、引進高端人才,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同時,聯合行業協會制定細分領域的檢測標準,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技術規范與產業發展同步,為行業提供明確的指引。
產學研融合也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應積極推動檢測機構與重點實驗室共建“檢測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在化妝品功效評價等關鍵領域突破技術瓶頸,推動檢測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
此外,還需健全信用機制,將檢測數據質量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實施“紅黑名單”分級管理,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機制,讓誠信經營的企業脫穎而出,讓違規者寸步難行。
創新監管建議:針對日化美妝等消費領域,【清揚君·日化輿情分析室】建議率先試點“檢測報告區塊鏈存證公示平臺”,構建從樣品采集、實驗室檢測到報告出具的全鏈條可信追溯體系。該平臺應實現檢測數據實時上鏈、不可篡改、公開可查,通過技術手段打造透明可信的質量認證機制。讓每一份檢測報告都能在陽光下“曬”出真實數據,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質詢。只有當檢測機構的數據經得起全民檢驗,這些報告才能真正成為消費者手中的“放心憑證”,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美麗消費”的安全與品質。
清揚君點評:
檢驗檢測是質量的“守門人”,數據真實性關乎公眾健康與市場秩序。此次32家機構的“暴雷”是一記警鐘。而對于日化美妝行業,虛假報告的終結,或許正是行業走向規范化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