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體積,已成為了影像能力的短板。
受限于機身厚度與重量,手機廠商在傳感器尺寸、鏡頭焦段等方面的升級空間已經(jīng)捉襟見肘,手機影像技術的軍備競賽已逼近物理極限。
既然內(nèi)部空間有限,廠商們推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外掛鏡頭。在3月份的MWC上,小米展示了一款概念產(chǎn)品:小米模塊化光學系統(tǒng);最近,vivo又為即將發(fā)布的X200 Ultra準備了一個“巨炮”級的外掛鏡頭,將手機影像卷到了外設戰(zhàn)場。
其實好幾年前,電商平臺就出現(xiàn)過不少的第三方手機外掛鏡頭,如今手機廠商自己都開始紛紛入局,這到底是營銷噱頭,還是未來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呢?
丨用“外掛”突破物理限制
要說手機廠商推出的外掛鏡頭,小米和vivo都不是首款,十年前索尼就發(fā)布了一款名為ILCE-QX1的外置鏡頭,雖然能夠?qū)崿F(xiàn)更優(yōu)的成像效果,但因僅支持WiFi連接導致傳輸延遲較高,還容易斷連。糟糕的使用體驗,注定成為曇花一現(xiàn)的產(chǎn)品,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為了降低延遲,小米在自家的模塊化光學系統(tǒng)上使用了LaserLink光通信技術,傳輸速度可達10Gbps,加上磁吸式懸掛和觸點連接,在解決了可用性之后,再來探討成像效果才有意義。
這個鏡頭配備了M4/3畫幅,1億像素傳感器配合f/1.4大光圈,進光量達到了傳統(tǒng)1英寸手機的兩倍。
vivo的增距鏡則是采用了開普勒光學結構,3組13片高透玻璃鏡片在200mm焦距下仍保持F2.3光圈,其光學素質(zhì)已接近入門級微單鏡頭。
稱其為“增距鏡”,也是因為它的主要能力就是能夠?qū)200 Ultra的等效焦距從85mm提升到200mm。還可通過算法實現(xiàn)800mm(35倍)甚至是1600mm(70倍)變焦,真正實現(xiàn)望遠鏡級別的拍攝能力。
這顆帶有蔡司小藍標的鏡頭,搭配vivo X200 Ultra,能在演唱會等場景拍攝出媲美相機的照片。從官方放出的樣張來看,用1157mm超長焦段仍然能拍出王心凌專屬霸總畫質(zhì)。
用手機拍,不僅能第一時間分享到朋友圈,在拍攝時還能調(diào)用手機的算法進行實時降噪,包括諸多AI美化功能,對出片也能起到很大的幫助。這種 “硬件外掛+軟件協(xié)同” 的模式,不僅能提高手機影像的畫質(zhì)上限,還能在拍攝中提供更多的玩法。
小米光模塊相機樣張(圖源:影視颶風)
手機外掛鏡頭的出現(xiàn),既是廠商應對物理極限的無奈之舉,也是探索移動影像邊界的勇敢嘗試。既然受限于體積,那就拿出一套“外掛當眼睛,手機做大腦”的協(xié)作模式。這套方案調(diào)和了手機“既要輕薄又要畫質(zhì)”這個看似無法解決的矛盾,既延續(xù)了計算攝影的算法優(yōu)勢,又彌補了光學硬件的先天不足。
丨在專業(yè)與便攜之間搖擺
那么,外掛鏡頭真的有那么好嗎?其實不然,它最大的爭議就在于便攜性。比如小米模塊化光學系統(tǒng)的厚度約30mm、重量達100克,安裝后雖說比傳統(tǒng)卡片機要輕,但仍然需要額外的收納包攜帶,不像手機直接揣褲兜里就行。
vivo增距鏡同樣如此,雖然官方暫時還未公布尺寸和重量,從宣傳圖已經(jīng)可以預料重心會前傾,可能影響手持拍攝的穩(wěn)定性。更關鍵的是,外掛鏡頭需搭配專用保護殼使用,還有腳架、轉接環(huán)等一大堆配件,幾乎沒有什么便攜性可言了。
小米光模塊相機樣張
日常街拍時外掛鏡頭的“存在感”會成為手機拍攝的負擔;但在演唱會、體育賽事等場景中,相信大家更愿意為“拍到”犧牲便攜性,這的確是一把雙刃劍。
特別是演唱會,一般都是復雜的暗光環(huán)境,比如小米的M4/3傳感器在夜景、室內(nèi)等場景下表現(xiàn)遠超手機內(nèi)置鏡頭,其16檔動態(tài)范圍甚至能捕捉到0.3lux的微弱光線(如演唱會舞臺、博物館等)。此時,外掛鏡頭可替代卡片機,成為隨身攜帶的高畫質(zhì)解決方案——演唱會一般都不允許攜帶相機入場,外掛鏡頭+手機的組合,可能是最優(yōu)解。
另外,對于攝影愛好者而言,外掛鏡頭提供了專業(yè)級光學素質(zhì)與焦段選擇(比如vivo的200mm長焦),且無需攜帶多臺相機/鏡頭。無論是喜歡打鳥的生態(tài)攝影師,還是街拍愛好者,都可通過外掛鏡頭快速切換廣角與長焦,拍攝出更高畫質(zhì)的照片。
只是多數(shù)普通用戶對這類產(chǎn)品的需求較弱,內(nèi)置多攝的旗艦機已能滿足日常拍攝,外掛鏡頭更多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丨高端玩具還是大眾消費品?
除了便攜性,價格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目前小米模塊化光學系統(tǒng)和vivo的增距鏡都沒有公布售價,預計售價將控制在2000元以內(nèi),這已經(jīng)相當于一款中端手機的定價了。加上與之搭配的超大杯手機,整套設備價格直逼微單。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外掛鏡頭的適配性較差,小米光學模塊的磁吸觸點設計僅支持小米15系列,vivo增距鏡也只能與vivo X200 Ultra搭配使用,都預示著它們只能1:1匹配使用,未來是否適配更多機型還存在變數(shù)。加上一些算法和系統(tǒng)功能的限制,別說第三方品牌,就連自家的其他機型可能也很難得到適配,如此一來,用戶的換機成本也會隨之提高。
所以,我認為手機的外掛鏡頭對于特別看重影像能力的人群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們愿意為“決定性瞬間”支付溢價,無論是把手機+外掛鏡頭作為長槍短炮的備用機,還是預算不夠入手相機,又想要拍出高質(zhì)量照片的攝影愛好者,都是這套方案的潛在用戶。
但是對于更多普通用戶,大家更傾向一鍵出片,外掛鏡頭的操作復雜度可能會勸退多數(shù)人。再加上各家的影像旗艦已經(jīng)很強了,覆蓋多數(shù)日常需求完全沒問題,外掛鏡頭更多是拍攝的儀式感,而非剛需。
不只是小米和vivo,包括真我等廠商也都推出了自家的外掛鏡頭,這已然成為影像旗艦的差異化賣點,它肯定不是噱頭,而是影像技術突破物理極限的必然產(chǎn)物。只是目前仍然只會是少數(shù)攝影極客的選擇,成為極限夜景、超長焦等特定場景的擴展配件。
而對于大眾消費者而言,是否選擇外掛鏡頭,就取決于你是否愿意為1%的決定性瞬間,額外支付99%的成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