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馮海茹)春風染綠堰河水,茶山起伏碧連天。4月16日下午,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走進“全國生態示范村”谷城縣堰河村,以一場沉浸式生態思政課,在采茶問綠、觀山察水中探尋綠色發展真諦。指尖采擷的不僅是鮮嫩茶芽,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眼眸丈量的不止山水畫卷,更有工匠精神的時代傳承。
采青隴畝:綠水青山間的生態課堂
活動伊始,堰河村講解員帶領學生們來到了郁郁蔥蔥的茶園。一壟壟茶樹整齊排列,嫩綠的新芽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生機。講解員在茶園開啟“流動課堂”,耐心細致地向同學們講解采茶技巧:“大家看,采茶要選取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部分,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往上一提,動作要輕柔,這樣才能保證茶葉的完整和品質……”同學們圍成一圈,眼睛緊緊盯著講解員的雙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指著茶山立體生態圖景,解讀“山頂林、山腰茶、山腳田”的布局,引導學生們認識堰河村從“窮山溝”到“綠富美”的蝶變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感受到這片茶園既是系統治理的生態屏障,更藏著‘綠葉子變金葉子’的振興密碼。
匠心如茶:勞動教育中的職業匠心
在初步掌握采茶要領后,熱情的茶農們加入了進來,與學生們展開了一場歡快的采茶互動。茶農們手把手地教學生們如何辨別茶葉的優劣,如何在茶樹間穿梭自如,還分享了許多他們多年積累的采茶經驗。“指尖發力要輕柔,眼到手到心更要到!”茶農手把手糾正同學們的采茶姿勢,從指尖翻飛間既要追求效率,到嚴守“不傷老葉、不留茶蒂”的環保鐵律,工匠精神融入每個細節。在這場行走的生態思政中,讓同學們感悟到了采茶誤差控制在0.1克內的嚴苛標準,就像新能源汽車電池組裝需要分毫精度,采茶也需工匠級的專注,造車要如制茶,既有智能化的“新”,更要守住工匠精神的“芯”。
山水行讀:青春賦能下的生態振興
漫步在堰河村生態步道上,師生與茶農共話生態振興路。從“荒山頭”到“綠銀行”、從“農家樂”到“生態+”、從“新農人”到“文創坊”,堰河村作為全國文明村、鄉村振興的典范,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鐫刻著奮斗的足跡,這里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的生動縮影。師生們透過堰河村蛻變史,觸摸著“兩山兩水”理念的實踐偉力。今天,將思政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就是要鼓勵青年學子腳踏泥土、俯身傾聽,在鄉親們的奮斗故事中讀懂家國情懷,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錘煉匠人之心,用腳步丈量生態中國,用技能澆灌綠色未來。
這場跨越課堂與田野、連接匠心與未來的青春對話,是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讓學生們親身行走在堰河村的生態畫卷中,參與采茶等實踐活動,將抽象的思政理論與具體的生態場景相結合,促進了新時代職教學子綠色使命在青山碧水間的拔節生長。今后,將繼續深化這種行走式的生態思政教育,培養出“懂技術、愛鄉土、有情懷”的新時代工匠,為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