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劃引領下,鐘鶴村強調水庫、多元化林地等自然資源和村舍風貌的和諧統一。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高新區巴福鎮鐘鶴村的冷家河水庫北岸,一片小坡地上蜿蜒層疊的田壟包裹著剛整理好的褐土。泥土深處藏著52歲的方仕勇多年的夢想:他要把這些年積淀的生態農業成功實踐在這里創新整合,推出一個低碳、立體、循環的全新田園綜合體項目——春芽農場。
方仕勇是重慶市春芽蔬菜股份合作社創辦人。4月11日,在查看現場建設后他頗為滿意,目前項目進度很快,溝渠路、水電管網、倉儲配送、畜禽圈舍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過半。這片占地400畝的農場,已經有了他的預設雛形,“明年運營起來后,每畝地的年產值預計能超過6萬元。”
重慶高新區于2023年底在轄區的巴福鎮鐘鶴村啟動了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同步落實的村莊規劃編制。鐘鶴村因地理資源的獨特性,被選為重慶首批16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村莊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試點之一。
高水平的村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和空間重構——這于方仕勇而言,是巨大的機遇,也是他選擇在鐘鶴村打造春芽農場的主因。
規劃先行
零散耕地化零為整連成“聚寶盆”
冷家河水庫北岸,原本是飲用水源保護區域。這里閑置多年,土層薄、地塊碎,種糧掙不到錢。鐘鶴村黨支部書記廖貴云說:“碎片地又分散在村民手中,大家外出居住和打工了,地也就沒人管了。”
正是這些曾被村民視為“雞肋”的土地,成了方仕勇眼中的寶貝。“水源地說明這里生態良好,土層薄適合改造成有機土壤。”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搞生態農業項目再好不過的有利條件。
負責鐘鶴村規劃編制的重慶大學毛華松教授團隊在編制規劃前,通過詳細踏勘、和村民交流后發現:沒有規劃引領,村民不知道哪些地能干什么,村里同時存在用地不夠和用地閑置兩種情況。
“對于發展前景好的鄉村而言,沒有規劃,就意味著無序和重復建設多,會給后期發展造成巨大障礙。”規劃編制團隊的彭浪博士說。
從2023年底開始,村規劃編制團隊和村民一起摸清了鐘鶴村土地的家底:由于耕地細碎化、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技術供給不足等問題,土地生產效率以及經濟效益低,低效或閑置農用地達到25%。
巴福鎮副鎮長莫曉勇說,摸清這些情況后,鎮里利用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契機,將鐘鶴村、石馬村、西和村、天坪村、五根村共5個村,規劃范圍17.83平方公里的土地分解成13個子項目,投資9000余萬元,實施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歷史文化保護四大工程。目前已經完成了5個項目,進場施工4個項目,剩余4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所有項目會在明年完成。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一期把鐘鶴村近500畝零散耕地‘化零為整’,并配套了溝渠路網,讓‘巴掌田’連成‘聚寶盆’。”高新區規資局耕保用途科的鄭鑒說,這就為春芽農場項目按照村規劃的控制落地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同時,村規劃還劃定“產業白名單”,保障支持發展產業的農業設施用地——這些舉措,解了方仕勇搞農業多年的心病:“搞生態農業總擔心‘踩紅線’,現在有了合規的倉儲和農用設施用地,心就定了!”
產業相依
企業村民村集體成了利益共同體
“如果我們把土地流轉出去了,項目不掙錢就收不到租金,我們也沒有地方打工。”400畝春芽農場如何掙錢,是引進項目時村民最關心的問題。
春芽農場如何掙錢?方仕勇有自己的一本賬。
在擁有良好資源稟賦的鐘鶴村,400畝規模的田園綜合體就是一個巨大的平臺,團隊能夠通過前期積累的資源招商聚集一大批愿意做生態農業的人,按照村規劃的整體布局,將各自的項目安排在最適合的位置。比如,在有坡度的地塊種植水果,在陰暗的林下發展養雞、菌菇項目,養雞養鴨養牛產生的糞便是很好的有機肥,養殖項目的下游就可以種上蔬菜。
“牛尿是荸薺最好的肥料,牛糞適合養蚯蚓,蚯蚓又用來松土,種水果和蔬菜都用得上。”方仕勇認為,這些在循環鏈條中相互依存度高的項目按照村規劃進行精密布局,就可以大大減少種養成本,同時,禽、蛋、肉、蔬菜、水果加起來的上百個品類,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采摘體驗、購買需求。
方仕勇介紹,研學、蠟染、刺繡……是農場招商運營的農業外體驗項目。前些年他在其他區縣小規模地探索發現,只要規模和成本匹配,項目每畝地的平均年產出就能超過6萬元,而種植傳統農產品的年收益大多不超過2000元。
不僅如此,春芽農場項目還充分落實“家門口的共富鏈”激活鄉村價值的理念,通過土地流轉為村民提供保底收益,運營后的農場能提供月收入3000元以上就業崗位100個左右。閑置農房改造為民宿后,村民也可按比例享受分紅。
廖貴云說,預計項目會帶動參與村民戶均增收超50%,村集體每年增收超8萬元。
便利生活
打造都市微度假目的地
鐘鶴村屬于城郊融合型鄉村,擁有典型的鄉村風景風貌。規劃編制團隊在完成調查后就提出:村規劃既要滿足村民訴求,又要兼具城市后花園功能。目前鐘鶴村按照規劃引進的春芽農場、四季稻蝦、福壽驛舍等項目,都具有城鄉資源流動的引導器功能。
彭浪回憶,村民在座談會上提出,擁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的村委會位于整個村子的邊緣,大部分村民走過來的路程較遠。鐘鶴村18個社比較分散,有的村民步行到村委會需要40分鐘以上。
“新編制的村規劃按照15分鐘生活圈的原則,在村民的主要聚集區設置了5個集中的設施供給區域,安排了活動室、健身器材等。另一方面,把新的村委會選址安排在全村的相對幾何中心區域,村委會的自治、養老、聚會等功能得到加強,滿足了村民的各種需求。”彭浪說。
背靠科學城,與江津區雙福新區僅有兩三分鐘車程,周末鐘鶴村冷家河水庫3公里環湖步道上,能看到散步的村民與驅車而來的都市游客擦肩而過。廖貴云指著湖岸新栽的綠植說:“現在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環湖步道又是全新貫通的,周末來休閑的城里人越來越多。”
以彭浪以往的經驗,在沒有村規劃的情況下,村民如果要增建改建房屋,大多首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搭建后鄉村的生態和風貌無法保證。“這次鐘鶴村規劃里,我們為將來有自建房需求的村民預留了集中的有配套設施的建設用地,對房屋也進行了形狀、顏色等風貌控制,更加凸顯鐘鶴村的水庫、多元化林地等自然資源和村舍風貌的和諧統一。”
2026年,鐘鶴村規劃編制工作將全面完成,這個城郊的秀美村莊正從“被城市包圍的洼地”轉身為“聚合城鄉資源的都市微度假目的地”。(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郭曉靜)
我市建立村莊規劃分類治理機制
記者4月14日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針對我市鄉村人口外流、村莊用地分布零散、鄉村產業發展不均等特征,以及基層實踐中反映的村莊規劃質量實效不強、規劃實施政策創新不夠、鄉村特色風貌引導效果不佳等問題,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建立了村莊規劃分類治理機制,將我市9000余個村(含涉農社區)劃分為重點規劃、特色規劃、穩定發展、自然收縮四類。
分類治理機制中,我市將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村莊列入重點規劃類,將特色規劃類村莊作為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優先進行規劃建設,帶動人口、資源、產業向優勢地區集聚。同時,按需保障穩定發展類村莊規劃,自然收縮類村莊規劃則著力解決基本民生需求,促進資源要素差異化配置。(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郭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