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品牌如何走向國民品牌?
手工勞動/獸妹
手工編輯 /角叔
出品/獨角獸觀察
4月15日,由華南理工大學三位學子創立的川渝風味面館品牌“遇見小面”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沖擊“中式面館第一股”。
這家以“紅豌豆雜面”和“金碗酸辣粉”聞名的快餐品牌,過去三年實現了從虧損3597萬元到盈利6070萬元的蛻變,并以年復合增長率66.2%的營收增速成為行業黑馬。
然而,這些亮眼數據的背后,單店銷售額下滑、市場過度集中于廣東、流動負債高企等問題,也讓其IPO之路充滿懸念。
從2014年第一家遇見小面誕生迄今已逾10年,站在資本的角度,這個時間不可謂不短,十年“磨一面”,遇見小面能講出讓資本心動的故事嗎?
01
用理工男思維做小面
早在2023年初,業內就有消息稱,快手正著手正式入局信貸領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進一步落實金融野心,陸續招兵買馬,其中涉及風控合規、供應鏈金融等方向的崗位。
2014 年,華南理工大學的三位畢業生宋奇、蘇旭翔、羅燕靈做出了一個瘋狂決定 —— 辭職賣小面。彼時,餐飲行業競爭激烈,傳統面館大多依賴老師傅的 “獨家秘方”,難以實現標準化復制,而這三位理工科背景的創業者卻想打破常規。
他們耗時幾個月在重慶街頭試吃 137 家面館,用實驗室級精度量化調料配比,甚至用秒表計算面條最佳出鍋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遭遇無數次失敗。比如,最初調配的辣椒紅油總是無法還原重慶的那種 “香辣”,要么太辣掩蓋了香味,要么香味有余辣度不足。但他們憑借著理工科生的鉆研精神,不斷調整辣椒品種、油溫控制、香料搭配等參數,最終找到了完美配方。
當第一家門店在廣州體育東橫街開業時,“不在重慶,遇見小面” 的 slogan 迅速引爆社交圈,也讓資本看到了中式小面連鎖化的潛力。
2014 年,遇見小面獲得3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青驄資本、天使投資人顧東升等,投后估值約1300萬元。2016 年獲九毛九 Pre-A 輪注資,九毛九作為餐飲行業的資深玩家,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分享了豐富的運營經驗;2016 年聯想弘毅 2500 萬元戰略投資,弘毅投資的加入為遇見小面提供了更廣闊的資源和戰略支持。
如今,遇見小面背后推手包括餐飲巨頭、產業資本和碧桂園創投,形成 "產業 + 資本" 雙重驅動模式。餐飲巨頭憑借其在行業內的深厚底蘊,幫助遇見小面優化供應鏈、提升菜品品質;產業資本則從宏觀產業布局角度,助力遇見小面拓展市場、加速擴張;碧桂園創投的加入,更是為遇見小面帶來了房地產領域的資源,在門店選址、物業合作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這種多元資本的注入,讓遇見小面在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產品研發等方面都獲得了強大的支持。
最新的招股說明書中,4月1日,前京東集團CEO徐雷以獨立非執行董事身份加入遇見小面,也是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這一決策不僅說明了遇見小面在高管團隊方面的戰略布局,更有助于品牌在未來市場中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
02
實惠是一把雙刃劍
招股書中披露,2024 年中式面館市場規模達 2962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 12.7%。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競爭異常激烈,既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面館,也有不斷涌現的新興品牌。遇見小面以川渝風味細分賽道第一(2024 年 GMV727 億元)、中式面館第四的身份,在高度分散的市場中撕開缺口。
“他們家比較實惠,屬于工作日不知道吃啥,但又不想吃得太奢侈,且用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一個不錯的選擇。”張女士是在中關村上班的白領,她感覺光顧比較多的用戶基本是附近的上班族和學生,中午時常常滿座,但翻臺率比較高,稍微等會兒就有座了。比那些網紅餐館方便。
與別的小館不同,張女士覺得他家比較會做營銷,菜品分會員價和非會員價兩檔,會員價會便宜不少,但就是要充值。曾經充過兩次,都是100元左右,太多就覺得不安全了,況且也不會去經常光顧。
用戶感知的“實惠”體現在了遇見小面的客單價上。
2024 年,遇見小面做出了一個大膽決策 —— 主動降價,這一策略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帶來銷量增長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訂單平均消費額從 2022 年的 36.1 元降至 2024 年的 32 元,在犧牲了客單價后,換來了訂單量的大幅增長,2024 年訂單量同比增長 37.5%,GMV 增長 44.2% 。
但降價策略并非一帆風順,同店銷售額出現了 4.2% 的下滑,單店日均銷售額也下降了 10.79%。從毛利率來看,2022 年毛利率為 38.3%,到 2024 年降至 34.3%,這讓資本市場對其盈利可持續性產生擔憂。
這種 "薄利多銷" 模式在短期內提升了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如何在保持價格競爭力的同時提升盈利能力,是遇見小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大眾點評上,《獨角獸觀察》搜索所在的北京地區的遇見小面評分,普遍在4分出頭,在滿分5分力屬于“還算可以”的評價,用戶黏性相對比較低。這跟前述消費者感知比較一致,在沒什么別的選擇時候會考慮。
03
IPO 背后的壓力和機遇
在餐飲業低迷的大背景下,遇見小面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堪稱逆市亮眼。
遇見小面的營收從 2022 年的 4.18 億元一路飆升至 2024 年的 11.54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66.2%,實現了三年翻三倍的壯舉 。凈利潤也成功扭虧為盈,2022 年虧損 3597 萬元,到 2023 年盈利 4591 萬元,2024 年更是增長至 6070 萬元。
支撐這一增長曲線的關鍵因素是門店數量的快速擴張,從 2022 年的 170 家增長到 2024 年的 360 家,年復合增長率達 45.5%,其中直營門店數量從 111 家增至 279 家,占總門店數比例從 65.3% 提升至 77.5%,成為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但高增長的背后也伴隨著風險的衍生。
首先是資金鏈壓力。
隨著門店的快速擴張,遇見小面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加,流動負債從 2022 年的 2.2 億元攀升至 2024 年的 4.9 億元,而流動資產僅為 2.48 億元,流動比率僅 0.51,遠低于行業安全閾值。
這意味著公司短期償債壓力巨大,如果資金回籠不及時,或遇到市場環境惡化,很容易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在門店擴張過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房租、裝修費用、設備采購費用等,而新開門店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實現盈利,這期間的資金缺口如果無法填補,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另外,遇見小面雖然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布局,但對廣東市場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廣東地區門店貢獻了約 70% 的收入。
在下沉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與一線城市存在較大差異,對價格更為敏感,且更傾向于本地特色美食。遇見小面在下沉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相對較低,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場培育和品牌推廣,這使得其下沉市場拓展之路困難重重。
根據招股說明書,遇見小面分別于2025年、 2026年及2027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 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 家自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在新市場開設的餐廳可能需要花費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提高 并達到或永遠無法達到預期銷售額和利潤水平,從而影響我們的整體盈利能力。我們無法保證在繼續拓展新市場的同時能夠保持盈利能力。
可以說,遇見小面的 IPO 既是中式餐飲資本化的里程碑,也是一場豪賭。其成功在于精準卡位品類風口、快速標準化復制和供應鏈管控,但面臨的區域依賴、價格戰和管理挑戰同樣嚴峻。
若能借助資本力量突破區域壁壘,實現從“網紅品牌” 到“國民品牌” 的跨越,有望書寫中國快餐的新傳奇;反之,過度依賴擴張和低價策略,可能重蹈 “規模不經濟” 的覆轍。
顯然,講好資本故事比做網紅餐飲要難得多。對遇見小面來說,考驗或許才剛開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