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不乏剛正不阿的氣節人物,他們在面對強權時選擇了堅守正義,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明代嘉靖年間的楊繼盛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以一句"浩氣常余百煉剛"而被后人所銘記,以一腔赤誠之心對抗奸佞,最終壯烈犧牲。在當時阿諛奉承、明哲保身成為官場常態的環境下,楊繼盛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氣節名臣的故事,看看他為何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正義化身。
出身寒微卻學業優異:楊繼盛的成長之路
楊繼盛生于1516年,卒于1555年,字伸芳,號敬山,是河北徐水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鎮)人。與許多歷史上的名人不同,楊繼盛并非出身于顯赫家族,而是白手起家的寒門子弟。
他的成長環境并不優越,七歲喪母后在姨母家長大。盡管條件艱苦,但他自幼展現出超人的學習天賦與勤奮精神。由于刻苦鉆研,他的學業成績格外出色,這為他日后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礎。
在那個年代,讀書人最終的目標就是考取功名,為國效力。楊繼盛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取進士,邁出了仕途的第一步。初入仕途的楊繼盛被授予南京兵部主事一職,這是一個不高不低的職位,但對于一個寒門子弟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成就。
在南京任職期間,楊繼盛展現出了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工作熱情。他主動向當地有學識的兵部前輩請教軍事和治理知識,鉆研之余還不忘實踐。由于工作認真負責,態度誠懇,他很快就在工作中嶄露頭角,不久后便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這是他仕途上的第一次晉升。
楊繼盛真正名垂青史的轉折點發生在他面對當時權勢熏天的嚴嵩時。嘉靖年間,嚴嵩已經成為朝廷實際掌權者,手握大權,操控朝政。當時,蒙古族首領俺答率軍圍困北京,一時間京城告急。
面對這一危急局面,嚴嵩派遣自己的兒子嚴世蕃擔任兵部尚書,統領各路兵馬,意圖以此來擴大家族權勢。嚴世蕃提出了一個看似合理實則自私的建議:通過與俺答互市貿易的方式解決邊境沖突。
這一提議在表面上看來是在尋求和平解決方案,但實質上卻是為了謀取私利。嚴世蕃認為,通過貿易往來,蒙古人可以從中獲利,自然會放棄進攻的計劃。這一想法看似有理,實則危害巨大,因為長此以往,會讓蒙古人得到更多好處,滋長他們的野心,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完全不把明朝放在眼里。
更可怕的是,這個提議得到了朝中一批重臣和明世宗的支持。在強大的壓力下,很少有人敢于發聲反對。而楊繼盛卻在此時挺身而出,他堅決反對與胡人互市通商的政策,提出應該堅決抵抗外敵入侵,保衛國家邊疆安全。
為了國家利益,楊繼盛不惜冒險上書嘉靖皇帝,列舉了嚴世蕃十大罪狀,直言嚴嵩父子的危害。他在《請貸馬市疏》中明確指出了"十不可"和"五弊",強調只有堅決抵抗,才能震懾住俺答,保障邊境安全。
遭受迫害:權貴的報復與殘酷處罰
楊繼盛的直言不諱觸怒了嚴嵩父子。嚴嵩利用皇帝對他的信任,密謀陷害楊繼盛。他先是散布謠言,聲稱楊繼盛有意圖謀不軌,對皇帝不敬。接著,又逐步實施更為惡毒的計劃。
在嚴嵩的操控下,楊繼盛被投入大牢,罪名是"大不敬"。他先是被關進"詔獄",這是皇帝下令逮捕罪犯的特殊監獄。隨后,他又被貶為狄道(今甘肅臨洮)的典史,這是一個極為低微的職位。
但嚴嵩的報復并未就此停止。不久后,俺答再次進犯,嚴嵩便趁機誣告楊繼盛與敵人有勾結,意在徹底置他于死地。在嚴嵩的淫威下,沒有人敢為楊繼盛辯護,他很快就被以謀反罪處以極刑。
嘉靖皇帝本以為楊繼盛所言是假的,但在得知他被處決后,卻產生了疑慮。為了安撫輿論,皇帝決定給楊繼盛一個"補償",將他調任為山東諸城知縣,后又被調往南京戶部任職。
在赴任南京的路上,楊繼盛收到了一封由孔子后人孔階寫給他的信,名為《送司封伸芳楊子赴留都》。這封信中充滿了對楊繼盛品格的贊美和鼓勵,表達了對這位正直官員的敬意和支持。
再戰嚴嵩:不屈的斗爭與最終犧牲
盡管已經嘗到了得罪權貴的苦頭,但楊繼盛的正義感并未因此減弱。在南京任職期間,他發現嚴嵩的惡行更加猖獗,權力濫用嚴重。無論是朝廷內外,都受到了嚴嵩勢力的控制和欺壓。
楊繼盛無法眼看國家遭受奸臣摧殘,再次挺身而出。他以更加嚴厲的言辭彈劾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要求立即誅殺,以清朝政。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嚴嵩。嘉靖皇帝認為楊繼盛對自己倚重的大臣進行如此猛烈的攻擊,是對自己判斷力的質疑,也將他投入大牢。嚴嵩趁機陷害,又將楊繼盛打入詔獄。
在獄中,楊繼盛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被投入特別監獄,遭受了一百棍的酷刑。盡管身處絕境,面對生死抉擇,他依然保持著無比的尊嚴和氣節。獄吏奉命前來處決楊繼盛,但明世宗內心或許也有所顧忌,并沒有下達處死的命令。
獄中三年,楊繼盛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嘉靖三十四年(1555),張經和李天寵等人被陷害入獄,嚴嵩趁機要除掉這些政敵。他將楊繼盛的名字一并附上,打算一網打盡。
得知死期將至,楊繼盛表現出了驚人的鎮定和勇氣。有人送給他蝸蚌(南蛤)作為臨終的食物,據說吃了這種食物可以減輕死亡的痛苦。但楊繼盛斷然拒絕了,他說:"繼盛自有膽,要蝸蚌做什么?"
臨刑前,他給兒子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在信中,他叮囑兒子要好好學習,不要迷戀仕途,做官就要正直忠誠,赤心報國。即使自己因此受難,也不要改變初心,要始終堅持正義。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忠貞不屈"的精神,表現出與古人一樣"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氣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一日,楊繼盛在北京西市慷慨就義。臨刑前,他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這句話成為了他一生信念的寫照,也成為后人傳頌的經典。
身后榮光:楊繼盛精神的永恒傳承
七年后,嚴嵩終于罪惡昭彰,被革職查辦。萬歷皇帝朱翊鈞繼位后,重新評價歷史功過,楊繼盛的名字被列在表彰名單的第一位,贈太常少卿,謚號忠敏。按照御史鄭性建議,還為楊繼盛修建了"旌忠"祠(又稱楊樅山公祠)以紀念他的英勇事跡。
楊繼盛的一生是封建時代剛正不阿之士的典范。他敢于冒著生命危險彈劾權貴、捍衛國家權益,并且至死不悔。在當時官場阿諛奉承的風氣中,楊繼盛的行為無疑是難能可貴的。他不計個人得失,為正義而斗爭的精神,成為后人景仰、欽佩的典范。
隆慶二年(1568),楊繼盛的好友、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將他的遺事編成《楊忠敏公遺集》,由當時的大名鼎鼎的鄭吳(后成為貴州布政使,廣東揭陽人)作序并刊行。鄭吳在《楊忠敏公遺集》后序中,盛贊楊繼盛的"直道正氣"、"精忠堅節、屢挫不回"的精神,認為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楊繼盛不僅是一位氣節過人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詩作具有"燒荒多風"的獨特藝術風格,感情真摯,被古今治文學史的專家所稱重。他的書法作品用筆遒勁,縱橫取勢,蒼茫洋厚,具有大家氣概。清朝中期編纂的《明代十二名賢法書》中就收錄了楊繼盛的草書,被譽為"世多寶之"。
壯烈人生的啟示意義
楊繼盛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留給后世的精神財富卻彌足珍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氣節和忠誠,什么是為國為民的情懷。在當今社會,楊繼盛的精神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他教導我們,在面對不公和腐敗時,要有勇氣站出來發聲;在面對威脅和壓力時,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在面對生死抉擇時,要能夠無愧于心、無愧于國家和人民。
楊繼盛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盡管恐懼仍然前行;真正的正直不是沒有誘惑,而是面對誘惑依然堅守;真正的忠誠不是沒有代價,而是愿意為信仰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楊繼盛的精神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凈和堅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的名字,將與那些為正義犧牲的英雄一起,永遠被熱愛真理的人們所傳頌,千古流芳。
參考資料:
《明史·楊繼盛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
彭妙艷:《論明代楊繼盛的政治思想》,《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李樹桐:《明代政治與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楊繼盛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
王澤民:《明代政治與文化》,三聯書店,1995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