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筆法,乃是書法界的根基,每個學書者,無法將其繞開,然而唐朝末年,因戰亂影響,宮內秘藏的王羲之真跡,基本消失無蹤,宋朝的“靖康之亂”,更是大大降低“王字”數量。
宋高宗記述,南宋時期“余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至于元明清3代,書法家們的筆法,本就不純正,他們創作時,為了體現明媚之風,不斷削減古人變化,使得古法更加衰微。
實際上,若想學習古法,不用只盯王羲之,早在晉唐時期,筆法乃是家族機密,僅在族內和師徒之間,進行口傳手授,極大程度的保留“純正性”。
正因如此,臨摹“王字”繼承人的作品,不失為絕佳選擇,譬如王羲之的曾外孫——謝靈運,自幼學書,修養高深,精通家傳秘法,字跡氣格非凡。
而且就在近期,謝靈運的18篇手稿被發現,它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禁止外傳的《草書冊》,全卷共計1000多字,囊括18篇作品,皆為“不經意之作”,篇幅短小,展現最真實的用筆狀態。
采用中鋒運筆,呈現篆隸、章草的古意,氣力凝厚,筋骨剛健,同時也不乏靈動的變化,以及奇崛勢態,墨色濃淡、筆畫粗細的對比強烈,就像“竟”2圓厚,體勢開闊。
下方“夕”字,則是嬌小婉轉,2字的鮮明對比,更顯立體感和韻律性,而且相比王羲之的小草,其字寬闊、大氣,字體傾斜,險中求穩重,排布波動起伏,更具藝術效果
除此之外,謝靈運乃是“大文豪”,其字融合文學氣息,格調儒雅,質感高妙,這種境界和氣質,其他書法家無法做到的,無愧于顏延之稱贊:“此冊玉版飛霞,星辰忽動,玄香起浪,風雨旋來,蓋極才人之致。”
這幅《草書冊》紙本,臺北故宮一直秘藏,幾乎無人見過,如今終于露面,學者和專家看后,給予一致好評,因保存妥善,全卷一字未損,點畫清晰,墨色生動,枯潤輕重的變化,以及筆鋒衄錯的細節,全都可察。
如此精善、清晰的法帖,非常適合我們臨摹,從中掌握正統“草法”,領悟純正的魏晉技巧,還有內在的儒和、溫雅之氣,讓自我作品氣脈沉著,意韻生動,之后學習歷朝拓本,也能盡快掌握。
而今,我們對謝靈運《草書冊》,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的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