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5月,18歲的約翰·辛格·薩金特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后者正迅速成為歐洲藝術世界的心臟。近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春季特展“薩金特與巴黎”,從他青澀而熾熱的學生時代,到1880年代中期那幅故意挑戰傳統的《X夫人》的面世,展覽講述了薩金特在巴黎的藝術之旅。
展覽現場
薩金特在巴黎受到了系統的藝術訓練,也沉浸于這座藝術之都豐富的文化生活之中。他走進盧浮宮,凝視那些跨越千年的古代珍寶;也走進沙龍,直面印象派藝術家們用光與色彩編織的新世界。薩金特游刃有余地置身于由藝術家、作家和贊助人組成的圈子中,許多人最終也成為了他畫布上的主角。
約翰·辛格·薩金特,《舉杯的高特羅夫人》,1882-83年,木板油畫,由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借展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春季特展“薩金特與巴黎”講述的,正是藝術家在巴黎的這段非凡旅程:從他青澀而熾熱的學生時代,到1880年代中期那幅故意挑戰傳統的《X夫人》的面世——這幅如今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標志之一的肖像畫,曾在當時的藝術界引發轟動。
畫室生活
約翰·辛格·薩金特出生于佛羅倫薩,自小便在歐洲各地度過漂泊的童年。在十八歲前,他便已流利掌握多種語言。薩金特的母親是一位熱愛繪畫的業余水彩畫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旅行者。她鼓勵著薩金特每日練習速寫。經過多年的刻苦練習與零散學習,薩金特在1873年進入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學習。然而,他和家人很快意識到,真正能孕育他天賦的地方,是藝術氣息愈加濃厚的巴黎。
約翰·辛格·薩金特,《在盧森堡花園》,1879年,布面油畫,由費城藝術博物館借展
1874年5月,18歲的薩金特來到巴黎,師從當時著名的肖像畫家卡羅勒斯·杜蘭,并在法國美術學院間歇性就讀至1877年。他接受了學院派嚴謹的技法訓練,同時也在巴黎豐富的藝術世界中,拓展了對古今藝術的深刻理解。
在巴黎,薩金特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藝術家與贊助人,國際化的社交圈為他提供了靈感與支持。他在這里不斷磨礪筆觸,捕捉人物氣質與光影的細膩變化。僅僅三年后,他便首次登上巴黎沙龍這一備受矚目的舞臺。
旅途與靈感
在巴黎求學期間,薩金特將夏季時光用來旅行與寫生。他沿著法國海岸,在諾曼底與布列塔尼尋找靈感。
在這些繪畫旅行中,他不僅捕捉下各地獨有的風貌,也通過描繪風景如畫的遺址、地方性建筑、當地人物等,回應了當時西方觀眾對“異國情調”的渴望。對薩金特本人而言,地中海的光線更是以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吸引著他。
約翰·辛格·薩金特,《龍涎香的煙霧》,1880年,布面油畫,由克拉克藝術中心借展
1879至1880年間,薩金特展開了一場深入西班牙與摩洛哥的旅程。他先是前往馬德里,在普拉多博物館如朝圣一般臨摹迭戈·委拉斯開茲的畫作,隨后在音樂與舞蹈的陪伴下一路南下。臨近新年時,他越境前往摩洛哥,隨后才返回巴黎。
肖像畫的魅力
薩金特一邊延續著對旅行的熱愛,一邊在巴黎的畫室中專注創作。他決心在公眾面前打響名聲,于是開始精心策劃出一幅幅規模愈發宏大的作品,參加巴黎及海外的重要展覽。
其中最關鍵的舞臺,依然是巴黎沙龍。這個每年吸引成千上萬觀眾的國際性展覽會帶來極高的曝光機會。在人潮如織、作品從地板到天花板密集懸掛、按字母順序排列的展廳中,能脫穎而出并非易事。然而,一位法國作家在1881年評論道,薩金特的肖像畫擁有一種罕見的魅力:“它們能在你經過時吸引你的目光,讓你著迷,讓你駐足思索。”
名聲大噪之時
1882年,薩金特在巴黎沙龍迎來了空前的成功,讓他一躍成為“巴黎最受矚目的畫家”。
成功的光環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負眾望,薩金特為1883年的沙龍精心籌備,再次計劃提交一幅驚艷之作。他開始同時創作兩幅描繪上流社會女性的肖像畫,然而由于未能及時完成,他最終轉而送出另一件作品——《愛德華·達利·博伊特的女兒們》。這幅作品描繪了他在巴黎的朋友、博伊特夫婦的四個女兒,薩金特借由精心營造的空間布局與戲劇性的光影,探討了兒童世界中的疏離、親密與成長的微妙狀態。
約翰·辛格·薩金特,《愛德華·達利·博伊特的女兒們》,1882年,布面油畫,由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借展
憑借出眾的才華、廣博的學識和社交智慧,薩金特在巴黎建立起一張極具影響力的人脈網絡。他在藝術家、作家與贊助人構成的精英圈層中游刃有余。性格風趣、舉止親切,他常被朋友們稱贊為“令人愉快的陪伴”。正如作家亨利·詹姆斯所說:“他的性格天真可愛,但他的才華絕不稚嫩。”
在這一階段,薩金特的肖像事業進入飛速發展期。他敏銳地洞察上升中的國際客戶群,并憑借對女性形象的優雅刻畫而聲名大噪。來自藝術、文學和上流社會的巴黎女性不僅成為他筆下的靈感繆斯,也是他融入巴黎社交與文化核心的橋梁。
巴黎女郎
19世紀下半葉,巴黎成為現代時尚的代名詞,“巴黎女郎”這一形象也迅速成為法國社會乃至國際的焦點。這一充滿都市優雅的神話式女性形象被法國人視作民族驕傲,正如當時人們所說,她“仿佛是從塞納河中升起的維納斯”。舞臺劇、報紙、諷刺漫畫中頻頻出現巴黎女郎的身影。在藝術展覽的展墻上,藝術家們也競相描繪這一巴黎式摩登的象征。
身處巴黎藝術圈的薩金特,自然也敏感地捕捉到了“巴黎女郎”這一風靡的文化符號。他力求在這一熱門題材中,確立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語言,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X夫人》與1884年的沙龍展
維爾吉尼·高特羅是19世紀80年代初巴黎社交界的一位傳奇女性。她出生于美國新奧爾良,年幼時便隨母親移居巴黎,并在1879年嫁給了一位法國銀行家,迅速躋身上流社會。薩金特被她驚艷的外貌所吸引,決定以她為主角創作一幅沙龍展的代表作。
他說服了高特羅為其擔任模特。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合作開始了——兩位“局外人”聯手,準備開始挑戰巴黎藝術與社會的核心規則。薩金特將這幅肖像設想為一位大膽的現代女性:一位自我打造的、帶有明星氣質的公眾人物。然而觀眾卻認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巴黎女郎”,甚至將薩金特視作挑戰法國社會規范的“美國入侵者”。
約翰·辛格·薩金特,《X夫人》,1883-84年,布面油畫
許多評論家借由高特羅的外貌,對她的道德大加質疑。他們批評她“過度”的妝容,視之為虛榮的象征;更無法容忍的是她禮服的設計——在原稿中,肩帶滑落至右臂,顯得“近乎裸露”。
盡管引發巨大爭議,幾天后,人們便看到高特羅穿著一襲低胸禮服、肩頭裝飾閃耀,在巴黎公開亮相。而多年后,薩金特將這幅畫捐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也寫信表示:“這是我最好的作品”,并堅持作品的標題應為《X夫人》。
展覽中的每一幅畫作,都是薩金特探索自我、觀察社會、并最終突破藝術邊界的見證。它們記錄了一個年輕畫家如何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芒,也預示了他將被后人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肖像畫家”這一世紀流傳的稱號。
展覽將展至8月3日。
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