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一座柯山被挖去了大半,奇峰羅列,怪石嶙峋……作為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采石場遺址,柯巖的開采與古城同齡,最早可追溯至越國大夫范蠡建造古越國都時期,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
隋唐年間,祖孫三代石匠歷經百年相繼精雕而成的天工大佛,藏身于巨型孤巖之中;旁邊的“云骨”從平地直插云霄,形體曲折,上寬下窄,猶如一座顛倒過來的寶塔;這里還散落著12處以石為紙的摩崖題刻,記載越地人文風貌……它們就像是穿越時空的“密碼”,漫漫歷史長河在石頭里形成了具象。
柯橋Discovery第二期,春夏之交的5月,帶你走進鑒湖景區穿越千年的石頭傳奇。
“自帶房子”遮風避雨的天工大佛
從景區入口進來沒多遠,踩著步步生蓮的甬道,穿過那朵半徑9.9米的石蓮花,一尊屹立于水池中央的巨型石佛便映入眼簾。它既像從天而降,又如拔地而起,帶來極具沖擊力的視覺震撼。
《柯山小志》有載:“石佛高五丈六尺,相傳隋開皇間有石工發愿為此,未成而逝,以禪之子,子復禪孫,三世訖功。”這尊彌勒佛開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歷經三代工匠鑿成,高20.8米,被稱作“天工大佛”。佛像寬頤廣額,法相敦厚慈祥,面部豐滿圓潤,一千三百多年來始終保持著端莊祥和的體態俯看蕓蕓眾生。佛像四周水池是古代采石遺留的廢石,被湮沒數百年,1995年夏開掘,使這一獨特景觀重現于世。
和一般的半圓雕、浮雕石佛不同,天工大佛采用國內罕見的圓雕技法,佛像被包裹在采石遺留的一塊巨型孤巖之中,周身都是鏤空的,即不光我們看到的三面,佛背與佛龕也不相連。大佛好像自帶一座小房子,給人安心寧靜之感。有意思的是,佛像的兩耳是相通的,甚至可通行人,足以見得它有多大。
在造像的佛龕內,還有一處位置較為隱蔽的摩崖題刻,需搭腳手架或石梯進入石窟內從才能看見。由于所在位置遮風避雨,這處石刻保存得較為完好,字跡清晰可見,這也是柯巖發現的有確切紀年的最早摩崖題刻。內容名為“僧海岳和南題記”,記述了“漢時建石像”,明萬歷二十四年“沙門性專徒海岳”將石佛“裝金相全身”,萬歷三十二年海岳偕徒道志又“立三大士像,重興修理殿宇完備”等事跡。
遙想當年,陽光照耀下,全身貼金的大佛在石龕中閃耀道道金光,是怎樣一番震懾人心的場景。
一步一景的“天下第一石”
在佛像東邊約20米的地方,有另一處平地而起的孤巖,造型奇特,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石”的“云骨”,是隋唐以來采石而成的一道奇觀。
它從平地直插云霄,高30余米,底圍僅4米,上寬下窄,最薄處不足一米,猶如一座倒立的寶塔,遠看如一炷裊裊升空的煙靄,裊裊升空,故又名“爐柱晴煙”。清光緒初年鐫刻的“云骨”兩隸書大字,字比人高,左旁有楷書跋語,其撰文精煉,措辭華麗,簡述了柯山自三國吳赤烏年間開始采石的歷史。
據說“云骨”石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高度度量標尺,俗稱“豎標”,為的是保證采石的尺寸。“云骨”看似頭重腳輕,弱不禁風的樣子,卻已在風雨中穩穩地屹立了一千多個春秋。
繞“云骨”走一圈,各個角度看過去的它造型不同,一步一景,變幻多姿。東南角有一座“拜石亭”,據傳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觀賞云骨后不忍離去,繞行數日,在此亭拜石而“癲狂”。
現代人也有自己的打卡方式。隔著天工大佛周圍的水池望去,有小孩沖著“云骨”喊“大雞腿”“冰淇淋”,還有游客一通凹造型擺角度,利用錯位把這“雞腿”拿在手里,拍出趣味十足的打卡照。
令人驚奇的是,在“云骨”頂端這方寸之地還盤踞著兩棵樹,一棵是虬枝橫斜的千年古柏,另一棵年輕些的則是苦楝樹,紹興人稱之為楝樹,前不久剛剛開出一簇簇淡紫色的小花。這棵“苦戀”著“云骨”的楝樹也讓奇石多了一分生機與靈氣。楝花可謂是古城的“春日頂流”之一,楝樹開花,預示著春天就快要結束了。
另外,“云骨”附近有一處常被游客忽略的采石遺址,推薦大家順道去看看。五個采石坑是歷經2500年的露天采石活化石,在那些溝槽洞眼之間,抽象模糊的歷史瞬間變得真實可感。
采石坑遺址
把歷史刻進巖壁的摩崖題刻
大佛身后,采石遺留的山體上,保留了好幾處摩崖題刻,多為明清時期雕鑿。因狀似春蠶伏地而得名的蠶花洞,洞口巖壁上有“蠶花洞”三字楷書,下為“化鶴飛來”四字,行草書。兩者合為一幅,刻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相傳古有神鶴來拯救遇難的采石工,因此把洞里這一甘甜清冽的潭水命名為“拜鶴潭”。
文昌閣北側的峭壁上,石刻如同一面旗幟徐徐展開,這也是紹興發現的單幅面積最大的摩崖題刻。右邊最顯眼的便是“柯巖”二字,豎列,篆書,單個字就有2.2米長,1.08米寬。左旁跋名為楷書,共九豎行,滿行十二字,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題刻。
再往左是一句佛語:南無阿彌陀佛,約1.15米大。現在這個季節,青綠的爬山虎遮蔽了部分文字,看不太清楚,在其下邊刻著的其實是當年古城里的10寺10僧之名。如果你能找到一個“融”字,或許可以猜到,那便是柯橋古鎮里的融光寺。“南無阿彌陀佛”之上還有“文光射斗”四個大字,與它下方的文昌閣交相輝映。在文昌閣后,一小佛龕眉額還刻有“紫府洞天”四字楷書。
繞過峭壁,就是七星巖,內巖壁上刻著隸書“古七星巖”。這里也能近距離感受到古代采石的遺跡,規則的人工孔洞和凝灰巖天然的呼吸氣孔形成對比,這鬼斧神工造就的清幽勝地,讓古人也不禁留下墨寶“幽勝留名”。
七星巖采石
千百年以來,古老的柯山在漫長的開采史中轉化成一塊塊石頭,融進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之中。能工巧匠雕琢出的精美造像,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題刻,成為了穿越歷史的見證者。溫暖的風從鑒湖吹來,拂過山崖石壁,朋友們不妨去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這屬于石頭的傳奇故事吧。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方玉倩
編輯 潘俐
審核 毛迪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