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老子》(又名《道德經》)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下人工智能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老子》無論是之于個體生命還是社會的意義?4月23日,“科學時代重讀‘老子’的意義”思想碰撞會暨《老子智慧八十一講》出版座談會在華東師大舉辦。
活動現場圖
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永晶的《老子智慧八十一講》,通過比對《老子》的各個版本,從老子思想的整體性原則出發,選擇更合理的遣詞用字,復原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原典,讓闡釋和理解基于更為堅實可靠的起點。全書八十一講,每一講對應《老子》原典的一章,分“原文”“文義”“評唱”“注釋”四個部分。“原文”呈現作者復原的原典;“文義”為原典的現代文釋義,忠實呈現其精髓;“評唱”則是對原典的完整解說、闡發和引申;“注釋”為歷代古注的精選。
在李永晶看來,“在老子的思想流傳于世的兩千多年間,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們正是通過對傳世本的注釋和闡述——事實上正是他們同時‘創造’了各種傳世本——才得以將老子思想納入華夏精神與生活世界,使得文本和思想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人們經由傳世本創造了異常豐富的《老子》解釋,這種認識積累的意義甚至不亞于原創。”
此外,李永晶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闡釋經典,將孔孟老莊和叔本華、黑格爾等西方哲人對照解讀,融會東方智慧和西方思維,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豐富內涵,理解偉大思想家在面臨相同問題之時不謀而合的應對邏輯,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時空的特性。
更為重要的是,該書將古典文本納入現代人的認知框架和人生困境,為人們提供解決現代生活情緒的路徑,引導讀者在古人解決問題的對策中獲得啟發,換個思路考慮問題,并在與先賢的對話中拓展思維深度。當天會議的主題“科學時代重讀‘老子’的意義”,正是基于此而展開的深入探討。
李永晶,《老子智慧八十一講》,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
華東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楊國榮認為,在科技時代談論經典并探討科技與經典之間的關系,顯然具有不同的意義。經典具有永恒魅力,不會因科技發展而失去價值。人工智能的“人工性”,決定了它必然是為人所用的工具和手段,老子的觀點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對自然非常注重,但對人性、對人的存在更為注重,因此在發展人工智能時,始終不能忘記人是目的,并需要以此引導人工智能。
某種意義上,《老子智慧八十一講》打破了傳統學術的框架,不僅在文體上開辟了新的形式,在內容上打通古今中西、人文科學的邊界。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冠軍所言,學術思考不應有邊界,而應超越學科限制,實現文史哲的融合;文本解讀應基于文本本身,并結合當前的科學、政治和學術變化,從而實現文本的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意義。當不受學科邊界和同行思想的限制之時,經典文本在當下也就重新獲得了價值,《老子智慧八十一講》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擎則關注到《老子智慧八十一講》中如何從知識抵達到信仰。現代人往往將信仰視為一種無法通過知識驗證的神秘力量,而忽視了信仰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引用了施特勞斯的觀點,強調知識和信仰之間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可以通過理性思考來彌合這種鴻溝。現代社會中,人們容易陷入對自身局限性的認知中,從而失去對更高目標的追求,但我們現代人不應放棄對天道、自然和宇宙規律的信仰,因為這仍然是人類探索的方向。而面對復雜的世界和內心的困惑,人們需要找到一個更有力量的接觸點,以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方向感。
以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王獻華的觀察,人工智能的輸出語言邏輯仿佛是一種重構,不難發現,人工智能的輸出中有許多錯誤與幻覺,而經典的形成是一種對世界進行更高層級的抽象闡釋、去除幻覺得到真實的過程。也因此,通過閱讀經典著作,人們可以回歸到宇宙和現實的本質,從而理解其深刻性和真實性的緣由所在。這不僅適用于個人成長,也對社會有深遠的意義。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學術月刊》原主編金福林認為,李永晶與《老子》的關系也同樣如此。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經典,而學者在研究經典時,應該保持謙恭的態度,同時也要包容和吸收不同思想家的觀點,《老子智慧八十一講》展示了李永晶的世界視野以及對中國知識體系構建的期待。由此也給予了一種啟發,在科技時代做一個學者,需要更多地關注世界,并通過閱讀和研究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李永晶自陳,自己想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何在科技時代,我們仍然讀《老子》這樣的經典。他不僅從中國傳統本身解讀《老子》,也引入西方哲學和現代科學的視角來解讀它,在于他有一個觀點,這種跨文化的解讀方式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與現代科學之間的內在聯系——科學時代更需要將古典智慧與現代科學相結合,以提供全新的文明圖景;古老的智慧結合當下知識,可以揭示出包括科學和智慧在內的全新視角。而對于人工智能,他提醒了一點,“智能”不等于智慧,這是我們在科技時代重讀經典的意義所在。
活動由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和奇點研究院主辦,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何明主持,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章益國、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赟參與研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