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反對莫言的人,常常會以“吃煤塊”來證明莫言胡說八道。他們說,煤塊是不能吃的,莫言卻說自己小時候吃煤塊,明顯是撒謊,可見莫言書里寫的說以前不好的事情都是假的,是抹黑。
今天看到報人劉亞東轉發的一篇文章,題為《莫言吃煤塊,看史料:不是莫言造假,而是有人剛吃了幾天飽飯》。文章大意從題目里就可以看出來,作者認為莫言沒撒謊,是有些人因為吃飽而不信。
這篇文章是劉亞東轉發的,來自于賬號“書寫者”,作者是“誰家水調唱歌頭”,顯然是一個筆名,或者只是網名而已。劉亞東轉發此文,從其一貫支持莫言的立場來看,自然也是認可作者觀點的。
我認可文章作者對莫言的支持,但是很遺憾,我認為作者在文章里出示的史料證據,并不能直接證明莫言的“吃煤塊”是胡說的,其證據缺乏足夠的說服力,頂多只能算是從側面加以證明。
作者在文章里引用了莫言關于“吃煤塊”的原文原話,我這里也引用一下吧:
冬天,學校里拉來了一車煤,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個生癆病的同學對我們說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們都去拿來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我們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咯嘣嘣的聲響。老師問我們吃什么,大家齊說吃煤。老師說煤怎么能吃呢?我們張開烏黑的嘴巴說,老師,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香極了,老師吃塊嘗嘗吧。老師是個女的,姓俞,也餓得不輕,臉色蠟黃,似乎連胡子都長出來了,餓成男人了。她狐疑地說,煤怎么能吃呢?煤怎么能吃?一個男生討好地把一塊亮晶晶的煤遞給老師,說老師嘗嘗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來。俞老師試探著咬了一小口,咯咯嘣嘣地嚼著,皺著眉頭,似乎是在品嘗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來了
這事兒有點魔幻,我現在也覺得不像真事,但毫無疑問是真事。去年我探家時遇到了當年在學校當過門房的王大爺,說起了吃煤的事。王大爺說,這是千真萬確的,怎么能假呢?
作者引用的就是這兩處。然后作者先進行了邏輯論證,說:
另一個常識告訴我,草根、樹皮、橡子面、觀音土,這些既然都啃都吞,煤塊有什么不可能被小孩咬上幾口?
這樣的邏輯論證,顯然也不嚴謹。“草根、樹皮、橡子面、觀音土,這些既然都啃都吞”,并不能直接而有力地證明煤塊能吃,這些與煤塊不具有可比性。
接下來,作者說自己看到一本《高密縣糧食志》,發現1960年高密縣糧食產量銳減。通過梳理、計算書中記錄的數據,作者得出一個結論:
1960年人均余糧260斤,人均每天7兩。
作者還看到了關于“劫糧”的記載,說1961年還發生了在路上劫糧案件,以及城里的中學生全都轉由生產隊供應口糧,“壓縮城鎮人口”。
再后面,作者又說了當時全國糧食緊缺,各地想方設法為國分憂,與想方設法讓當地百姓吃飯,并提到1960年湖北官方劫糧事件。我查了一下,網上有類似說法。
公眾號“文史天地”中說,《當代四川要事實錄》記載,1958年11月或12月,四川調往上海的糧食在武漢被湖北強行扣留。只是時間上不一致。
縱觀全文,作者引《高密縣糧食志》數據,以及其他一些事與現象,證明了當時糧食短缺,吃飯困難,說:
人是健忘的,60年代出生的人,聽40后講的事,紛紛表示不信;80后又不再相信60后,現在輪到80后不被相信了:說什么呢,都是你們編的!
以此來證明文章題目表達的觀點:
莫言吃煤塊,看史料:不是莫言造假,而是有人剛吃了幾天飽飯。
可是,盡管我說認可作者對莫言的支持,但還是要實事求是地指出,作者的證據沒有說服力,邏輯存在缺陷。
作者引用的史料,作者后面所有論據證明的,都只是吃飯困難,并不能直接證明煤塊能吃,不能證明吃煤塊這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
煤塊能吃,最有力的證明,應該是有人確實吃過煤塊。莫言一個人說的不足信,但是如果還有其他人也這樣說,那可信度就高了。比如上面截圖。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網上留言也不可信。那么,新聞報道的總該可信了吧?看上圖,有過這樣的新聞報道,被困曠工證明,自己就是吃煤塊堅持等到救援的。
其實,莫言說吃煤塊的事,主要是為了說明當時有過吃不飽飯的情況。而反對莫言說吃煤塊,也是想否認當時有過吃不飽飯的情況。
所以問題的焦點在于,當時是否存在過吃不飽飯的問題。這個問題,考驗著年輕人的智慧,更考驗著過來人的良心。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說當時有過吃不飽飯的情況,絕不是什么對前三十年的抹黑。有些人神經質,以為這是抹黑前三十年,其實是因為他自己腦子里黑洞洞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