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土地,就無法看清中國的當下和未來。這個領域的學者很多,其中不乏理論水平高的,調研能力強的,或名聲顯赫的,但要想了解最真實的一面,劉守英教授絕對繞不開。
因為他多年在“上頭”工作,卻又與底層接觸最緊密,最后到大學搞理論研究。“國情”和民情,理論和實踐,都被他打通了。
◎身在“中樞”,他最清楚決策的內在邏輯
1988年,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劉守英,分配到國農發展研究中心,按老百姓的說法,一步登天——這里是農村研究中樞,“一號文”在這里醞釀形成,每一絲風吹草動,都關系著中國億萬農民。
更幸運的是,剛上班就“遇上一批很難遇到的人,趕上很多人一生很難遇上的大事”,周其仁和文貫中等著名經濟學家,給予他重要幫助。市場經濟、轉型這些理念,成為他一生學術的主導。
在這里,他曾多次接聽中辦轉來的電話,一張張手寫批示出現在辦公桌上,他還是海里31次集體學習的講解人。因此,他更理解決策的內在邏輯,清楚什么可以寫進報告,這里需要怎樣的再改革。1988年以后歷年的“一號文”,那一點點向前推進的部分,都有他的心血在其中。
◎“從土里拔出來”的經濟學家,他最懂中國農民
深度農村體驗,是他搞土地研究的另一優勢。1964年,劉守英出生在湖北農家,懂事后,既為父母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卻吃不飽飯而難過,也對鎮上吃糧票的人羨慕不已。城鄉之間這堵墻,早早就印在心里。
沒成想,后來他一生都在為拆掉這堵墻而努力。而在這里,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先試點,再普及,再“一號”。幾十年來,每逢各種試點,他都在農村調研。白天取樣,晚上走訪。他早已養成習慣:不掌握一手材料,沒和相關者面對面交流,就不發表看法。
所以,他的每一個成果,都經得起推敲。因為他比旁人更清楚,農民是怎樣一種狀態。他深有感慨地說,“改革實驗就是拆影響農村發展的墻,拆影響農民基本權的墻?!?/p>
◎離開金字招牌轉戰大學,從影響決策到影響公眾
別人“學而優則仕”,劉守英卻于2019年調到大學當老師,很多人拋來不解或關切的眼神。
但對他來說,并不復雜。很多東西只有他才有,他要對這段歷史給出明確的說法,尤其讓人了解到這里的變革獨特性。即使最終成不了“實踐的號角”,至少告訴后人發生過什么,“學術是高地,有種神圣在里面,不用再考慮別人。”
豐富的實踐經驗、國情體會,融入幾年來的理論深耕,文件里暫時不可能有的,都在這兩本書里了。
比如,他對所謂“發展奇跡”,給出了最本質解釋:賣地。他直言,“原有模式已走到盡頭”。2024年在經濟學院畢業典禮上,更是對學生們說:“你們要應對的大事件是,必須向傳統發展模式告別。”
其實,他已把如何告別寫在兩本書里,很多人讀得熱淚盈眶,不僅是因為一幕幕有切身感的時代大戲,也因為良心和坦誠。有書友說:“很少見到這樣敢言的,學人風范仍是底色?!?/p>
兩本重磅新書,評分均在8.5以上,先知書店還有幸獲得劉守英老師少量親筆簽名,更具收藏價值,數量有限。感興趣的書友,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還可在規格中一并選購本套書+獨家好書《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