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淄川法院雙楊法庭在審理一起陶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動延伸司法職能,將個案審理與行業治理有機結合,成功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并通過制發規范指引助力企業防范經營風險。
原告某陶瓷公司系轄區內陶瓷原材料供應商,長期為被告李某及某建材公司供應瓷磚。然而,被告累計拖欠貨款超十萬元,經原告多次催討仍未支付。無奈之下,陶瓷公司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司法解決。
案件受理后,雙楊法庭迅速行動,第一時間通知原告到庭協助進證據審查。經細致核查,發現案件證據較為單薄,僅有微信聊天記錄,缺乏關鍵的供貨合同及供貨憑證,暴露出原告在合同訂立環節存在不嚴謹、不規范的問題。面對這一困境,辦案法官孔令國沒有簡單駁回,而是主動與陶瓷公司溝通,深入了解其交易習慣,引導企業補充完善證據,夯實了案件基礎。
與此同時,承辦法官積極與被告取得聯系,全面了解其經營狀況及拒付貨款的原因,并耐心講解調解對于雙方的益處,為糾紛化解創造有利條件。經過法官反復通過電話、微信溝通協調,終于在清明假期最后一天,促使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簽訂還款協議,實現了糾紛的實質性化解。
調解結束后,雙楊法庭并未就此止步。法庭結合該陶瓷公司的經營模式,量身定制了專業的買賣合同模板,助力企業規范合同管理,從源頭上防范因合同不規范引發的法律風險。
此次案件的成功處理,是淄川法院深入推進 “法言瓷語”行業治理工作的生動實踐。通過聚焦陶瓷行業的法律痛點,精準施策,不僅解決了個案糾紛 ,更推動了行業法律風險的有效防控,為擦亮陶瓷行業治理的司法服務品牌寫下有力注腳。
(供稿人:淄川法院 王付娟 李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