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夢想終成真,大壩橫江鎖狂瀾
孫中山先生在其宏篇巨著《實業計劃》中,以前瞻性的目光規劃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其中對長江水力的開發利用寄予厚望。他明確指出,長江自宜昌至重慶河段蘊藏著巨大的水力潛能,認為開發此段水力,“當可得三千萬匹馬力之電力”,這不僅能為工業發展提供動力,更能通過水利工程整治水道、便利航運、減少水患,是實現“實業救國”構想的關鍵一環。
新中國成立后,治理和開發長江被提上重要議程。毛澤東主席曾于1956年暢游長江后寫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詩句。三峽工程的論證過程極為漫長且充滿波折。從1950年代開始,相關的勘察、規劃和研究工作就已啟動,蘇聯專家也曾參與早期勘察。
但在隨后的幾十年間,關于工程的技術可行性、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影響、百萬移民安置、泥沙淤積、以及潛在的國防安全風險等問題,引發了持續而激烈的爭論。以著名水利專家、時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的李銳為代表的一些人士,基于對黃河三門峽工程教訓的反思,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持有審慎甚至反對的態度,他們尤其擔心庫區泥沙淤積和巨大的移民難題
。這場曠日持久的論證涉及了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乃至普通民眾,各種觀點交鋒,方案幾經調整。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動三峽工程上馬的呼聲再次高漲。經過國務院長江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的最終審查和論證,興建方案被提交至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審議。
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進行表決。這次表決在中國人大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其投票結果——1767票贊成,171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清晰地反映了這項工程所承載的巨大爭議和社會關注度。
盡管爭議巨大,工程最終獲得批準。1994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宜昌三斗坪正式宣布開工。這項工程總投資按1993年5月末不變價計算為900.9億元人民幣,主體工程包括大壩、發電廠房和通航建筑物。工程分三期進行,歷經1997年大江截流、2003年初期蓄水并實現首批機組發電、直至2006年5月20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壩體,全長2309米、壩高185米(壩頂高程)的三峽大壩全線澆筑完成。
不止發電那么簡單,銅墻鐵壁護國門
三峽工程的建成,首先兌現了其巨大的能源效益承諾。樞紐工程共安裝了32臺70萬千瓦和2臺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正如參考資料所提及,2012年其年發電量首次突破981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了近5000萬噸原煤的燃燒,極大地緩解了華中、華東及華南部分地區的電力緊張狀況。
2021年創下的單日發電量4.3億度的紀錄,是對孫中山先生關于利用長江“三千萬匹馬力電力”預言的超額實現,更是中國水電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三峽工程的價值遠不止于發電。其首要的設計目標是防洪。長江中下游地區歷史上水患頻繁,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都曾造成巨大損失。
三峽水庫擁有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通過攔洪削峰,能夠有效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極大地減輕了洪水對武漢、南京等重要城市和江漢平原、洞庭湖區的威脅。在航運方面,三峽工程通過建設五級船閘和垂直升船機,改善了川江的航道條件,使萬噸級船隊能夠從上海直達重慶,航運成本大幅降低,長江“黃金水道”的價值得到顯著提升。
此外,三峽水庫在枯水期向下游補水,也為保障中下游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因為三峽大壩承載著如此重大的綜合效益和國計民生命脈,其安全防護被置于國家安全的最高優先級。
紅旗-9遠程防空導彈系統,以及全天候雷達監控網絡,構成了其外圍空防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紅旗-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具備攔截飛機、巡航導彈甚至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其部署顯示了對潛在空中威脅的高度戒備。
所謂“核打擊級”威脅的應對標準,并非指大壩會輕易遭受核攻擊,而是表明任何未經授權接近或試圖攻擊大壩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對國家核心利益的極端挑釁,會觸發最高級別的防御預案和反擊決心,意在懾止任何潛在的敵對行動。除了空防系統,大壩本身結構設計的抗打擊能力、周邊的地面衛戍部隊、水下防護探測系統以及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共同構筑了一道立體縱深的“銅墻鐵壁”。
深海幽靈潛龍吟,大國重器懾四方
當我們將視線從內陸的長江轉向廣闊的藍色國土,共和國的戰略安全版圖中,還潛藏著更為神秘和關鍵的“禁區”——戰略核潛艇及其基地。這些被譽為“深海幽靈”的國之重器,構成了國家核威懾力量的重要支柱,特別是海基核力量,因其高度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被認為是確保國家遭受核打擊后仍能實施有效反擊(即“二次核反擊”)的關鍵保證。
09IV型(北約代號“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正是當前中國海基核威懾的主力平臺。該型潛艇相較于其前輩——中國第一代核潛艇09II型(“夏”級),在靜音性能、自持力、電子設備以及武器系統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其搭載的“巨浪-2”(JL-2)潛射彈道導彈,是實現可靠海基核威懾的核心。
關于巨浪-2的射程,8000公里是一個常見的公開數據。這一射程使得09IV型核潛艇無需前出至遠洋高風險區域,僅需在相對安全的近海“堡壘”區域(如南海部分海域)進行戰備巡邏,其攜帶的核彈頭就能覆蓋潛在對手的戰略目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存概率和威懾的可信度。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核訛詐威脅,中國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潛艇。1970年,在總設計師黃旭華等一代科研人員的帶領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09I型攻擊型核潛艇)下水,打破了核大國的技術壟斷。
隱秘戰線鑄堅盾,零入侵記錄不虛傳
戰略核潛艇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安全、隱蔽且功能完善的基地作為支撐。這些基地本身,就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軍事禁區,其選址、建設和防護標準極為嚴苛。參考資料中提到核潛艇基地選址需滿足三重防護體系:天然屏障、電磁干擾與防空反導的結合,這準確地概括了此類基地的基本要求。
天然屏障,意味著利用險峻的山脈、島嶼或曲折的海岸線,最大限度地遮蔽來自空中、海面乃至水下的偵察探測。建設深藏于山體或水下的洞庫式基地,更能有效防御常規武器乃至核武器的打擊。電磁防護措施則旨在對抗現代戰爭中無處不在的電子偵察,通過干擾、偽裝等手段,使敵方的雷達、通信監聽和電子情報系統難以準確捕捉基地的信號特征和活動情況。
而強大的防空反導能力則是基地的“金鐘罩”,需要部署從近程到遠程的多層次防空火力網,包括先進的雷達預警系統、地空導彈部隊和航空兵力量,以應對來自空中和空間的各種威脅,確保潛艇在進出港口或維護期間的安全。要維持這樣的“禁區”滴水不漏,日常的警戒和快速反應能力至關重要。
2020年深夜,衛星發現外籍偵察機企圖抵近敏感區域,隨即六架殲-16戰斗機緊急升空攔截。這種快速響應機制,結合了天基(衛星)、空基(預警機、戰斗機)和陸基(雷達、防空導彈)的偵測與攔截力量,構成了動態防御網絡。
所謂“零入侵”紀錄,正是這種嚴密防護體系、高度保密措施以及全體官兵長期保持高度戒備狀態的綜合成果。在這條隱秘戰線上,無數人默默奉獻,鑄造著共和國水下核盾牌的堅固基石。其中,就包括了像彭士祿院士這樣,繼黃旭華院士之后,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無論是三峽大壩還是核潛艇基地,都是中國的國之重器,誰敢動必將遭受滅頂之災。
參考資料:[1]侯順載,李德玉,梁愛虎.三峽大壩動力反應及抗震安全評估[J].水力發電,1998,24(12):40-4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