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2025年4月10日4版報道
選材制泥、拉坯注漿、修坯素燒、勾線彩繪、施釉煅燒……湖南醴陵窯火,千年不息,泥與火的交淬,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醴陵出產的釉下五彩瓷,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然而就在幾個月前,一場因瓷泥質量引發的糾紛,讓兩家合作多年的企業陷入僵局。當價值數十萬元的瓷泥被指存在質量問題,雙方劍拔弩張之際,一個創新的“人大代表+法官+調解員”解紛機制悄然發揮作用,不僅化解了這場糾紛,更續寫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特色產業中的生動實踐。
壹
瓷泥風波起:一場質量之爭
“我們合作五年了,瓷泥質量從未出過問題,這批貨款必須結清!”“這批瓷泥燒制的產品出現黑斑,我們損失慘重,怎么可能付款?”
2024年10月,醴陵市人民法院速裁審判庭內,X陶瓷公司與Y原料公司的工作人員爭得面紅耳赤。原來,作為醴陵規模陶瓷企業的X公司,長期從江西Y公司采購瓷泥原料,但最新一批瓷泥燒制后,產品出現明顯黑斑,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銷售,遂拒絕支付該批次瓷泥貨款。而Y供貨公司則聲稱原料發貨時并無問題,可能是運輸過程或X公司自身儲存不當所致,要求必須付清貨款。
“這不是簡單的合同糾紛,而關系到整個產業鏈的質量信任問題。”該案承辦法官何昌炎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找到專業解決方案。
貳
代表解紛:專業力量顯身手
醴陵市人大代表、醴陵陶瓷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研發部部長肖迪強在先進陶瓷產業鏈人大代表聯絡站參與陶瓷類糾紛案件調解
第二天一早,何昌炎就來到先進陶瓷產業鏈人大代表聯絡站求助,并邀請醴陵市人大代表、醴陵陶瓷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研發部部長肖迪強參與該案調解。
在法院調解室里,肖迪強鋪開一張陶瓷工藝流程圖說:“從瓷泥到成品要經歷幾十道工序,任何環節都可能出問題。瓷泥燒制存在黑斑瑕疵,是由于原料差異、運輸方式、車間環境等多方面原因所致。”
“與其細究這批瓷泥的質量問題,不如建立長效質量保障機制。我建議,今后賣方可以就原料的出廠質檢提供詳細報告;買方收貨時則需仔細查驗瓷泥質量才能確認收貨。”懂行情、知行規、說行話,肖迪強一針見血抓住雙方爭議的瓷泥質量問題,剖析原委,并以專業視角,提出針對性意見。
“我們愿意加強出廠質檢,提供完整檢測報告。”
“只要質量有保障,我們愿意繼續合作。”
問題有了解決辦法,不出半日,雙方便握手言和。被告X陶瓷生產企業當場付清所欠貨款,同意繼續合作。
叁
“護窯調解團”:守護產業生態
陶瓷產業作為醴陵的支柱產業,年產值超740億元,從業人員超20萬。但隨之而來的糾紛也逐年增多。近三年來,醴陵法院共受理涉陶瓷類糾紛案件達1300余件,其中瓷泥等原料買賣合同糾紛尤為多發。
如何高效化解陶瓷行業糾紛?這一難題不僅擺在人民法院前面,更讓深耕陶瓷行業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十分憂心。
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在走訪調研醴陵法院
2023年,黃小玲在走訪調研醴陵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改革成果時,聯想到了陶瓷產業發展。她當場建議:“要讓懂瓷的人來幫忙調解瓷器的事,要積極拓展涉陶瓷產業糾紛多元化解渠道,有效化解陶瓷產業轉型升級中引發的各類糾紛,降低訴訟活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很快,在人大和法院的共同努力下,醴陵市人民法院在先進陶瓷產業鏈人大代表聯絡站內正式設立法院工作室,建立起“人大代表+法官+調解員”的多元解紛機制。
如今,28位人大代表組成“護窯調解團”,成功化解了一系列涉陶瓷產業相關的產品銷售、瓷泥質量、合同履約等糾紛。
醴陵市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走訪株洲市隆格佳品陶瓷有限公司
“這些代表既是技藝傳承人,又是企業經營者,他們懂行業、知行情、說行話,調解起來事半功倍。”醴陵市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羅旿說,“我們將繼續創新解紛機制,讓司法服務更好地對接產業需求,守護每件瓷器的光華,延續千年窯火的溫度。”
來源:湖南法治報
作者:曾雨田 張寧 易思思 鄧靜如
編輯:以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