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聽懂另一半》作者:黛博拉·泰南 美國著名社會語言學家
2025年第24本書
兩性溝通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溝通方式本質上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建構的。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聯系的語言,更注重親密性;男性使用的是確立地位的語言,更追求獨立性。因此,在兩性間的對話中,雙方的首要目標并不一致。這種差異與感情深淺無關,卻造成了不少誤解,經常讓雙方都感到委屈。泰南會告訴你,了解了這種差異的起因和表現,你會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另一性的所思所感。
這本書讀起來很開眼界,雖然早就知道男女溝通是思維的角度不同,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大量來自現實生活會話的實例。讀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不對等性,把這個點跟大家分享一下。
結合前幾天分享的 《愛情沒輸贏》和 《超級溝通者》,最主要就是男女在溝通時要同頻。
不對等性:兩性溝通目的相左
男女之間溝通的最大沖突,在于不對等性。女性通常想要的禮物是理解,男性贈她的禮物卻是建議。他扮演的是一個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而她想要的只是對她感受的認可。
如果女性經常因為男性不懂得以苦惱回應她們的苦惱而失望,那么男性經常感到沮喪的原因恰恰就是女性會這樣回應。有些男性不僅不能從這樣的回應中得到安慰,反而還會感到被冒犯。
男性和女性經常因為對方對自己訴苦的反應而沮喪,而對方的挫敗感又會讓他們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如果女性痛恨男性遇到問題就提供解決方法的癖好,那么男性則會控訴女性拒絕采取行動解決她們所抱怨問題的行為。因為許多男性都認為自己是問題解決者,任何一句抱怨、任何一個困難都在挑戰他們提供解決辦法的能力,就比如一位女性讓他們看一輛壞了的自行車或是拋錨的汽車時,就是在考驗他們的修理水平。然而,雖然女性歡迎男性幫忙修車,卻很少有人會感激他們幫助自己“修理”關于情緒的問題。
一位男性報告說,自己的女友總是不停向他傾訴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卻拒絕聽取他提出的任何建議,這讓他感到特別煩躁。另一位男性的女友抱怨說,一旦她開始傾訴自己的某個困擾,他就會轉移話題。這位男性為自己辯解道:“糾結這件事有什么意義呢?你什么都做不了。”還有一位男性評價說,女性似乎沉溺于問題中,想要一直談論下去,而他和其他男性則希望通過找到一個解決辦法,或是干脆對問題一笑而過,不再糾結。
試圖解決問題或搞定麻煩的想法的關注點在談話的信息層面。但是,對大部分習慣傾訴工作或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問題的女性來說,信息本身并不是她們的抱怨行為的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話語中的元信息:傾訴問題是為了爭取他人向她們表達理解(“我明白你的感受”)或是發表類似的抱怨(“當初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時,我也有同樣的感受”)。換句話說,討論煩惱的目的是為了傳達“我們是相同的,你不是孤單一人”的元信息,從而鞏固友好關系。令女性感到沮喪的是,有時候她們不僅得不到這種支持,反而會感到被對方的建議拉開了距離,因為那些建議似乎是在傳達這樣的元信息:“我們不一樣。你有問題。我有解決辦法。”
此外,相互理解具有對等性,這種對等性有助于促成一種同伴感,但給予建議的行為卻具有不對等性。它將建議的提供者放入更有知識、更理性、更具掌控力的框架——也就是位于更高的等級,這使得距離感更加強烈。
男性與女性在談論各自的煩惱時,會因對方回應的方式與自己期待的不同而產生挫敗感,這無疑是因為他們強行采用基于一個系統的方式去解讀由另一個系統產生的對話。男孩和成年男性談論煩惱的方式與女孩和成年女性的經常是不同的。
相稱的煩惱
在這個系統中,女性談論煩惱是她們用來確認感受和制造社群感的方式。當女性遭遇男性的談話方式,她們會用女性的對話風格去評判。女性展現關切的方式是追問他人的煩惱。當男性就此轉換話題時,女性會認為這是他們缺乏同理心的表現——意味著親密關系的失敗。但是,不問探究性的問題也可以作為尊重他人獨立需求的一種方式。
女性傾向于表現出對另一位女性的感受的理解。當男性想讓女性安心,于是告訴對方她們的處境還沒有那么不可救藥時,女性接收到的信息卻是自己的感受正在被貶低與忽視。她們要求鞏固親密關系,卻又一次失去了親密感。她們試圖觸發一場對等的交流,結果卻陷入了不對等的局面。
另一種對等性
當女性想談談煩惱時,她們常常會對男性的反應感到不滿;男性往往也感到不愉快,因為當他們試圖提供幫助時,女性卻指責他們回應的方式不對。當男性與女性交談時,問題就出在雙方都期待著不同的回應這點上。男性的方式是通過攻擊煩惱的根源,間接減輕對方的不良感受。但是,由于女性期望的是自己的感受能得到支持,男性的這種方式會讓她們覺得他們在攻擊自己。
“我不想問人”
兩性溝通的另一種差異體現在詢問信息的時候,其間的差異也可以追溯到地位等級和人際關系的不對等上。
男生在開車遇到迷路的時候,常常不想詢問他人。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開車打轉直到自己找到路才是合理的做法,因為尋求幫助讓他感到尷尬。他需要避免那種尷尬,并努力保持自己作為一個自力更生的個體的尊嚴。
為什么許多男性都抗拒問路以及詢問其他什么信息呢?當然,我們也同樣應該問,為什么許多女性不抗拒詢問他人呢?基于獨立性和親密關系之間的悖論,詢問和給予信息暗示著兩種同時出現但不同的元信息。許多男性只會關注于其中一種,而許多女性只會關注另一種。
當你提供資訊時,資訊本身就是信息。但是,你擁有這條信息,而與你對話的那個人沒有,這個事實也傳達了“你高對方一等”的元信息。如果人際關系本身便帶有等級性,那么擁有更多信息的那個人,憑借著更多的知識、更強的能力,就被定位在這個階級中更高的位置上。從這個角度看,靠自己找路就成了男性獲取自尊的前提——保持獨立性的一個關鍵。如果自尊的獲取需要付出額外的幾分鐘奔波為代價,男性認為是完全值得的。
因為說“我不知道”對她來說毫無難度。然而,男性卻認為說“我不知道”是一種恥辱,所以路人很可能會編一個答案來應付他們。由于他們的假設不同,以及這種框架的隱蔽性,雙方永遠不可能發現這種差異的根源,只會對彼此愈發失望。
給予信息、指引或幫助對他人是有用的,因此這種行為鞏固了我們之間的聯系。但如果說這種行為具有不對等性,是因為在這個意義上,它使得等級產生:給予信息的行為將一方定位為專家,認同他們在知識方面更具有優越性,而將另一方定位為無知者,認為他們缺乏知識,這是地位等級協商中的一步。
我們很容易看到給予信息的人地位更高的實例。比如,父母向孩子解釋事物或回答他們的問題,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
就是因為這種潛在的不對等性,一些男性拒絕從他人處獲取信息,尤其當對方是女性時;而一些女性在陳述她們掌握的信息時會表現得很謹慎,尤其是面對男性時。
在社會層面,有一種社會契約在運作。許多女性不僅能自在地尋求幫助,還會感到自己有責任去尋求與接受幫助,并在交流中表達感激。而另一方面,很多男性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滿足他人對幫助的請求,不論這樣做對他們來說是否方便。
因為對人際關系相關元信息敏感,許多女性可以自如地接受和給予幫助,雖然肯定有不少女性只愿扮演提供幫助和支持的角色。相對的是,許多男性對地位等級變化、幫助女性的需要以及自力更生的必要性敏感,他們因此樂于扮演提供信息和幫助的角色,而不愿做接受者。
應對不對等性
利佩萊的經歷
一名美國女人登上度假郵輪,抵達土耳其,隨后卻鋃鐺入獄。這是吉恩·利佩萊在《永別此路》中記錄的故事。
當時,利佩萊下了郵輪,在土耳其進行了一次短暫的訪古之旅。在跟團參觀一處遺址時,她在全神貫注地欣賞那些遺跡時掉了隊。突然間,一個男人攔住了她的去路,兜售著她并沒有興趣購買的手工藝品,并把一個石雕頭像塞到她手里。她禮貌地告訴他,她不想要,他卻不肯收回,反而又塞了一個給她,她再一次下意識地接住了。由于這個男人不愿意拿回任何一個頭像,她能想到的唯一的脫身方式就是買下它們。她把他提出的價格砍到一半,希望他能拒絕,這樣她就可以繼續前進了。沒想到,他同意了,結果她只能把這兩個頭像丟進她的手提袋里。但當她把錢遞給他時,他又給了她第三個頭像。她再次堅稱她不想要它,而他只是向后退,拒絕拿回它。見沒有別的辦法,她付了第三個頭像的錢,這才在震驚和憤怒中離開。當利佩萊試圖重新登上郵輪時,她向海關人員出示了她購買的物品,結果被逮捕,并以企圖走私國寶的罪名被投入監獄。原來,第三個頭像是真正的古董。
對小販說她不想要這些手工藝品,在小販看來就意味著如果價格更低些,她可能會想要。她如果真沒有購買的打算,就根本不該理他。她會從他身邊擠過去,繼續前行,絕不與他進行眼神交流——當然更不會接過任何頭像,無論他多么堅持要她拿著它們。每次她接過一個頭像,他就接收到一條證據,證明她對此感興趣,是在鼓勵他再提供一個。在他眼中,她的行為很可能是一種討價還價的策略,于是他一步步地用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推銷手法予以回應。拒絕看他,拒絕和他說話或是在無路可退時用最后一招——把他給的頭像放在地上——都是一個有禮貌的美國女性無法想象的選項。
利佩萊為這場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短暫事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雖然兩性間的跨文化交流通常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后果,但是誤解從產生到遞增的這種漸進過程是相似的。在某種程度上,兩性間的溝通不良會更危險,因為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普遍,而我們卻對它少有準備。
面對小販的強行推銷行為,利佩萊產生了越來越強的挫敗感,這種感受導致她做出的行為反而鼓勵了小販變本加厲地強迫推銷。例如,她為那兩個頭像出了一個很低的價格,因為她并沒有興趣買,但從他的視角看,這顯示了她有興趣,且有意愿參與到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所以,她為逃避這種處境所做的一切,卻只能讓她更深地陷入其中。
理解彼此的風格及其背后的動機,是打破這種破壞性循環的第一步。
身體語言
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是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彼此的感情的。當一對男女摟抱著走在街上時,男方的胳膊會環繞著女方的肩膀,女方的胳膊則會搭在男方的腰上。如果他們的姿勢更為隨意,那么男方的一只手可以放在口袋里,女方會挽住他的手臂。這些姿勢是具有不對等性的。如果女方用胳膊摟著男方的肩膀,而男方的胳膊攬著她的腰,路人會回頭看他們的。如果一位女性把手放在口袋里,而一位男性的手挽著她的胳膊,或者女性把胳膊搭在一位男性的肩膀上,而男性把手放在口袋里,那么這位女性很有可能是一位母親,而男性是她的孩子。
有些人指出,男性把胳膊搭在女性的肩膀上,而不是反過來,是因為男性通常身材更高,所以就算男女有可能調換姿勢,也會很不舒服。但是,即使男方并不比女方更高,即便他必須伸展身體才能保持這個保護的姿勢,我們還是會遵守這些慣例。如果男方太矮,無法將手臂搭在女方的肩膀上,他們仍然不會改變姿勢,而是會轉而接受牽手的形式。此外,我們的社會期望男性更高(更老、更富有、更聰明),因為這樣就可以將他們定位為保護者——以及更高的地位。
女性和男性的身體語言作為一種縮影,體現了他們不對等的響應方式。即使是在想象中最親密的時刻,我們也無法跳出性別的框架。當一對男女隨意躺下或是睡覺時,男方的典型姿勢是平直地仰面躺著,而女方則是側身而臥,身體蜷曲,依偎在他身邊。女方的頭可能靠在男方的肩上;男方的手臂會摟著女方。每天,男性和女性都無意識地采用這些姿勢,它們儀式化的本質令人感到舒適自在;我們覺得這種舒適感是正確而美好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我們本身熟悉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反映了一種我們在圖像和在生活中見過無數次的格局。但是,對這種儀式的遵循也會強化這種關系的不對等性——男性是可靠的、堅定的保護者,而女性是不可靠的、偏離中心的被保護者。
女性在與男性共處時會自動進入受保護的位置,盡管他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保護她。
當男人和女人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在身體上響應彼此的形式只是不對等的關系體系中的一個表現,這種體系塑造了我們的性別,同時也強化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地位差異。
戈夫曼指出,男人之于女人,就像成年人之于孩子:男人是心懷憐愛的保護者,負責開門,貢獻出甜點的第一口,伸手去夠高處的架子,還要搬重物。但伴隨著兒童特權而來的是義務:孩子的活動是可以被打斷的,他們的時間和領域是可以被犧牲的。伴隨著受保護的特權而來的是權利的喪失,他們不會被尊重,不會被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來對待。當一個人成為保護者,他/她會被定位為有能力、有才干、值得尊敬;而當一個人成為被保護者,他/她會被定位為無能、軟弱愚蠢、應當被縱容。
對話中的不對等性:“我是為你才這么做的”
男性會頻繁提到他們作為女性保護者的角色。例如,一對夫婦向我講述了最近的一次爭吵。妻子注意到丈夫喜歡用一側手臂,就問他為什么。他說他(另一側)的手臂受傷了。她問他疼了多久,他說:“哦,才幾個星期。”他沒想到,她對此的反應竟是傷心與憤怒:“隨你便,就把我當外人好了!”
對她來說,親密關系意味著丈夫要告訴她自己的想法,包括傷痛。丈夫沒有把胳膊受傷這件事告訴她,就等于是在推開她,用他的沉默疏遠她。從而男性角度。“我是在保護她,我為什么要把我的疼痛告訴她,讓她擔心呢?這件事可能根本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反正都會變好的。”
丈夫比妻子更強大,有能力通過他透露的信息引發她的擔憂。與妻子的觀點不同,這個丈夫并不覺得自己是想損害他們之間的親密感。對丈夫來說,親密感根本就不是這里要討論的問題。在妻子的世界里,傾吐個人信息是親密關系的基本性實質內容,因此隱瞞這些信息就是在剝奪她視如珍寶的親密感。他們對同一信息的不同解讀只是反映了他們不同的關注點。他們處在不同的頻率上。
由于觀點上的這些不同,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個場景,而后誤解彼此的動機。
打開溝通的渠道
敏感性訓練以女性的標準來評判男性,試圖讓他們的溝通方式更像女性。肯定性訓練以男性的標準來評判女性,試圖讓她們的溝通方式更像男性。毫無疑問,通過學習變得更敏感或更自信后,許多人都能從中獲益。
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和伴侶有著不同的談話風格,就會開始接受差異,而不會再責備自己、伴侶或這段關系。我們最大的錯誤是相信存在一種傾聽、說話、交談或建立關系的正確方式。最令人受傷的莫過于你的意圖是好的,卻被人說是壞的;或者你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卻被告知你做了錯事。
我們看不到風格的差異,就會針對人格下結論(“你沒有邏輯性”“你缺乏安全感”“你自我中心”),或是給對方的意圖下結論(“你不聽”“你在貶低我”)。了解溝通方式的差異可以減輕這些差異帶來的痛苦。
理解對方的談話方式是跨越兩性間溝通鴻溝的一次巨大飛躍,也是朝著開辟溝通途徑的目標邁出的一大步。
四大溝通原則,讓你成為超級溝通者
不會談判,再好的婚姻也會輸
怎樣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關系
只需7天,得到你想要的愛
如何理解老公的腦回路,把他變成“體貼的丈夫”的方法
老公生存指南:如何理解老婆的腦回路
這些知識讓你獲得更加穩固和長久的親密關系
如何消除誤解,讓親密關系更穩固
為什么今天愛一個人變難了,要如何尋找愛情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錄,用來查詢以前的直播內容,可以關注視頻號:生活黑客、讀書方法,后在直播回放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內容
近期直播過程中,發現大家還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動踐行的問題,在注意力、時間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這方面的問題。本身在踐行100天行動的同學,也可以加上來,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興趣,可以加我的企業微信,和大家溝通。
關于warfalcon公眾號
①目前有3200+篇自我成長相關實用類文章
②4年進入有道云筆記最有價值公號top10
③6年占據印象筆記收藏服務總榜top1
④知乎同名帳號,回答被130萬+人收藏
5分享了超過1300本讀書筆記
加入一百天行動
有很多小伙伴說找不到我們了,微信改版,公眾號發布順序被打亂,如果你沒有星標,也很少點在看,那么你將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或者是在兩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 到我們的內容,將我們「設為星標」吧,在閱讀文章時,也別忘了隨手點「在看」,星標+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為warfalcon常讀用戶的幾率了:)
點擊公眾號「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設置為「星標」啦~
喜歡記得點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